太行新愚公-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

2016-04-26 13:23:27 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吴绍冰 马德明 责任编辑: 字号:T|T

  听说李保国逝世的消息后,曾经和他一起土里滚、泥里爬的前南峪村民们流着热泪诉说起李保国“这辈子吃的苦。”王晓棠哽咽着说,30年前的太行山,水旱灾害频繁,交通不便,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贫困。

  土壤瘠薄、干旱缺水、植被难生……上世纪80年代,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这里作为开发试点,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爬高山,蹚深谷,他与课题组的同事起早贪黑,踏遍了项目中心区的所有山头地块,获取了第一手详尽的数据资料。村民们回忆说,“那时李老师常常是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七八点返回。几个窝头一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

  土层薄、不涵水,那就在土和水上下功夫。李保国和同事们以“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为方向,展开对山区爆破整地技术的摸索。

  一个个难题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柴油灯的陪伴中不断得到解决。1981年开始尝试,1986年爆破整地技术基本形成。1990年,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历经十年孕育,终于破壳而出。

  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而这时的李保国,皮肤晒黑了,手掌磨厚了,从一位斯文的大学教师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模样。

  “两聚”造林理论,使石质山地的造林技术发生了一次革命,太行山140万亩荒山由此披上绿装。

  “李老师就像一个‘永动机’,在科研工作上一刻也不停歇。”李保国的研究生陈利英告诉记者,几年前,他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平原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效益达到平原良田的1.4倍以上。到目前为止,他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技术,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