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文化 种未来——余东农民画的前世今生

2020-09-21 13:37:46 来源:柯城传媒集团 作者:汪凤花 责任编辑:李弋 字号:T|T

产业延伸:画画也能致富

  农民画,是扎根在乡村土壤深处的艺术,它需要被不断地呵护与培育,才能枝繁叶茂,结出累累硕果。

  山花烂漫靠的是春风化雨,余东农民画的蓬勃发展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雨露阳光。农民对美的追求与梦想,一直得到了各级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

  如何打响“余东农民画”品牌,走出余东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柯城区委、区政府的心头。

看12.webp.jpg

  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大力打造余东农民画品牌。一方面,政府在余东村大力推行村庄整治,推进河道治理、土地整治,扩大绿树种植面积,经此一役,水更清了,地更平了,树更绿了,乡村风貌因此焕然一新;另一方面,借助各类契机为余东农民画宣传造势。

  省市各级领导更是在精神上热情鼓励,关爱有加。2005年,余东村农民画家在衢州市群众艺术馆(现市文化馆)举办了专题画展。

看13.webp.jpg

  2006年1月,余东农民画终于从衢江迈向钱江,成功在浙江省文化馆展出,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的夏宝龙来到浙江展览馆现场,出席开幕式;浙江省委历任宣传部部长茅临生、陈敏尔、黄坤明等,都曾经到余东村调研,鼓励支持农民画的发展;衢州历任市委书记蔡奇、厉志海、陈新等和市委书记徐文光也都先后到余东村调研,或对余东村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民画创作作出批示。

看14.webp.jpg

  领导们的关心鼓励,让余东农民画家终生难忘。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敏尔到余东村调研,看了农民画家的作品后,称赞他们“墨妙书香,春华秋实”,是鼓励也是期待。2008年金秋时节,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黄坤明到余东村调研,看了余东村的农民画,留下了“种文化”三个意味深长的字,是肯定,是引导,更是激励,倡导农民要实现从绘画到文化到精神的跨越。从画作到文化,是农民画家更为宽广的天空,是更有意义的追求,是更为重大的使命。2009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到余东村专题调研乡村文化建设,亲切地对村民们说:“乡村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源泉与动力,要快步发展,立足创新,力求取得更大成效。”201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作出批示:“余东农民画越画越好。”衢州宣传、文化、文联等各级部门也一直给予余东农民画专业上的辅导。这些关心和鼓励,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画家的绘画热情,画越画越好,画画的人越来越多,作品越走越远,迎来了余东村农民画发展的全盛时期。

  “余东农民画”逐渐成为衢州文化中的一道品牌。

第一代衍生产品

  在此基础之上,2009年初,余东农民画协会开始转换发展思路,发动农民自筹资金15万元,开发出第一代农民画衍生工艺产品,共有5个系列20多个品种,如工艺小屏风、美术工艺品挂件、台面画、木雕工艺框等,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将余东农民画与传统工艺技能有机结合,通过余东农民画拍卖会、产品订货会、年货会、义博会、深博会,当年实现年产值500多万元,从业人数达到300多人。

看17.webp.jpg

  同年,余东农民画走出国门,参加在中东阿曼举办的“马斯喀特全球文化艺术节暨手工艺展示会”,现场展示作品150件,受到国外友人以及华人华侨一致好评,产品销售一空。

  自此,余东农民画的画家们逐渐走出衢州,奔赴全国开展创作,余东农民画从农民业余创作,变成一项农民文化产业。

  当艺术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更强的生命力就会出现。

看18.png

  “在杯子上画农民画的难度极高,不仅杯子十分容易吸水,而且颜料有限,容易画得不均匀,画一个杯子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农民画家巫锡良相告,但将农民画创作在杯子上,原本单调的杯子瞬间变得富有生命力,农民画也通过使用率极高的杯子得到更多人的欣赏,两者相撞所产生的“画”学反应令画有农民画的杯子大受欢迎。

  四十多岁的巫锡良是沟溪乡碗东村人,同时也是余东村的“外孙”。从小因外婆居住在余东村而经常往余东跑的巫锡良深受农民画熏陶,喜欢画画。2003年,通过一次特殊的机会,巫锡良加入余东农民画协会,开始了他农民画的创作生涯,并多次获得全国性奖项。几年前,自己所在的碗窑村荒废已久的“土碗社”重焕生机,受祖辈制陶影响的他在追忆陶瓷文化的同时,努力寻找着在传统中创新。如何将自己喜爱的两种文化相结合?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看22.png

  “我和协会里几名农民画家第一批进入‘土碗社’,将农民画画在杯子上。”巫锡良相告,“白手起家”的他们一开始怎么画都烧制不出完整的作品,画家们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摸索出一条“画杯”道路,通过“土碗社”烧制出精品瓷器后,再由画家们在上面作画。现在,他们与“土碗社”已达成长期合作关系,手工画制的农民画杯子也深受大家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想定制一款属于自己的“画杯”。

  农民画点钻画、丝巾、茶具、雨伞、服饰、农民画小品、工艺小屏风、木雕工艺框……2009年以来,通过市场拍卖、网络销售、上门订购、艺术馆收藏等方式,余东村累计销售农民画艺术品1100多幅,实现产值120多万元。

  现在,全村近600名农民开始从事以农民画、美术工艺品制作、墙画、彩灯制作、竹编等为主的文化产业。村里年文化产值600多万元,当地农民人均增收创收近万元。

看26.webp.jpg

  此外,农民画也带动了村里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陈堂珠和儿子余晓勤把自家开成了农家乐。墙外是农民墙画,墙内有瓜果飘香。每逢节假日,来赏画、赏田园风光的客人让她的“余家大院”分外热闹。

看27.webp.jpg

  从种庄稼收益,到用艺术品创收,余东农民实现了人生的角色转换和美丽蝶变,他们把文化种在土地上,种在生活中,同时也种在自己的梦想里,农民种文化种出了一片美丽动人的风景。(通讯员:汪凤花)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