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渔鼓舞:乞讨说唱伴奏 渔民烧大纸还愿祭祀舞蹈

2020-04-01 09:13:35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洪泽湖渔鼓舞是在洪泽湖一带产生,并不断发展成熟。渔鼓的前身是流行于北方的太平鼓,由北方逃荒的难民传入洪泽湖流域,当时只是作为乞讨时说唱伴奏的工具。

洪泽湖渔鼓舞是早期洪泽湖流域湖区神头(神汉)为渔民烧大纸还愿或神坛祈祷用的一种祭祀舞蹈形式。分布于江苏省泗洪、泗阳、洪泽、盱眙等地。

1s.jpg

洪泽湖渔鼓舞(网络图)

  其表演时主要曲调有“嚷神咒”和“念佛记”等,因敲的渔鼓总是由一串“咚咚”的迭音字组成,故渔民又呼之为“咚咚腔”、“娘娘腔”。它是洪泽湖民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民间表演形式,有着浓郁的渔家风格,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流布范围。

  洪泽湖渔鼓舞是伴随着洪泽湖流域渔民生产生活形成而不断发展的,它最初产生于江苏省泗洪县半城(今半城镇)一带。半城镇位于洪泽湖西岸,春秋时期,是徐国国都所在地,也是中华徐姓和中华徐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徐城埂、挂剑台、鹄苍冢等古徐文化遗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背景,使渔家传统的祭祀活动得以普遍存在,当地老百姓以这种方式请神驱鬼,祀求神灵保佑渔民出湖捕鱼平安,欢庆收获而归等。

  到明末清初,渔鼓用于神汉为渔民在烧大纸还愿或神坛祈祷用具。清康熙19年(1860年)后,随着大洪泽湖的形成,渔鼓又作为洪泽湖渔民用于烧大纸祭祀活动、大(代)王会、家谱会等集体迷信活动中跳神者手中的伴奏工具。并在鼓面增加了大红鲤鱼的形象,寓意岁岁太平、年年有余,形成了原始的渔鼓。

  1997年,半城文化站在原来渔鼓舞曲调的基础上,请专人谱写了舞曲,名曰:《洪泽湖上好风光》,投入排练,以渔鼓舞《洪泽湖上好风光》这一节目形式参加宿迁市文艺会演,荣获一等奖,并于1998年荣获宿迁市首届“五个一工程奖。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