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立体富民” 南通海门人收入苏中苏北居首

2017-10-08 23:06:10 来源:人民网 作者:刘海滢 杨晨 陈银荻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摘要】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走在苏中苏北前列,今年上半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52元,同比增加175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41元,同比增加935元。

图为临江新区介云村芦笋配送中心的员工正在打包。该配送中心平均每天吸纳100多名村民打工,旺季的时候达200名。记者陈沈华 通讯员杨帅摄

图为临江新区介云村芦笋配送中心的员工正在打包。该配送中心平均每天吸纳100多名村民打工,旺季的时候达200名。记者陈沈华 通讯员杨帅摄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走在苏中苏北前列,今年上半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52元,同比增加1751元,增幅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41元,同比增加935元,增幅8.9%。

  五年来,尤其是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两聚一高”要求,把聚焦富民作为抓发展促改革的中心工作,以提高居民收入为主线,牢牢抓住产业、就业、创业、保障、帮扶等重点环节,以释放创业富民潜力为重点,以激励高层次人才增收为带动,以保障困难群体增收脱贫为底线,以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为抓手,开创富民增收工作新局面。据介绍,到目前为止,海门居民人均储蓄达到8.5万元,走在全省前列。

  大力发展产业,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去年以来,海门市以“三件大事”为抓手,全力打好项目建设、经济运行翻身仗,驰而不息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今年以来实施超亿元产业项目100多个。同时,一着不让抓好经济运行,深入实施“规模企业上台阶”和“中小企业上规模”行动计划,鼓励企业通过加大技改、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方式不断做大做强。目前,海门市有各类工业企业4000家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50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劳动生产率和职工的工资收入得到稳步提高。

  海门市还充分依托建筑、家纺两大特色产业,全力推动两大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去年建安产值超过1600亿元,带动10万多海门人致富。家纺产业超过1000亿元,带动20万农民致富。同时,积极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模式,目前,全市已拥有麒麟红木、包场龙虾、余东足球、四甲不锈钢及书画、东灶劳防用品等70多个专业村,涉及产业有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轻工纺织、制造加工及销售服务七大类。这些产业吸收了大量本地劳动力,农村人员外出务工逐渐趋向“家门口”稳定就业,拉动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不断加大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纯务农人员的收入。目前全市高效设施农业总面积31.3万亩,占比达39%,其中钢架大棚面积10.5万亩,大棚种植年亩效益在1.2万元以上。各类钢架大棚带动近2万户农民增收,户均增收6万元以上。同时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共培育海门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家庭农场675家、新型职业农民3.9万人。目前全市有3万名职业农民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有52个示范家庭农场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有39个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

  全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切实增加城乡居民“隐形收入”。海门市把办民生实事、补民生短板作为富民的关键来抓,坚持民生优先,持续加大教育、就业、交通、危房改造、老小区改造、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通过繁荣社会事业,优化公共服务,减少城乡居民在民生领域的刚性支出。2016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比例达79.2%。

  全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不断加强对创业的扶持力度。依托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园、叠石桥电商城、麒麟红木城、特色农业园区等平台,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退转军人、种养大户等群体“初始创业”,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持续提高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今年上半年,海门市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3399元,同比增加293元,增幅9.4%,居民财产净收入人均503元,同比增加58元,增长13%。

  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深入实施教育惠民、卫生惠民、文体惠民工程,本一、本二录取率稳居全省前列,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建成省级卫生镇5个、卫生村137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区镇文化中心“八个有”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六个有”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省领先。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