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外交部旧址”:我是不是中国最“洋气”的小楼?

2020-03-26 21:04:25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何浩 毕克勤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廊

  ▲上世纪80年代初市中区图书馆修新的阅览室,职工参与建设,背后隐约可见两栋老建筑。(渝中区图书馆供图)

▲曾经老建筑里很多读者 (渝中区图书馆供图)

对称的两栋楼

  在重庆第一座城市公园人民公园南侧,位于下半城的望龙门,有两栋带着小花园的白色二层小楼。这两栋小楼年龄有点“大”,地位也有点“高”,而且还是下半城不少重庆娃童年的乐园和美食记忆,这就是经历近百年风雨的“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目前,“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已修缮完成。现在,记者带你去打探这两栋充满传奇色彩的小洋楼。

  中式庭院建筑近百岁高龄

  白色墙体、青砖瓦面加上西式回廊和三角门窗,“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为中西式砖木结构建筑,在周围的成片现代化高楼之间,特别显眼。走进院落大门,是一个中式庭院,院子里春天的老树刚发出碧绿的嫩叶,掩映着庭院中的水池和亭台,漫步其间十分惬意。

  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主体已修缮完成,原办公单位已搬回该楼办公,目前正在进行周边环境整治。此次修缮,主要是对瓦面和一些霉烂的木质构建进行更换修理。

  这栋中西式砖木结构的建筑年龄有点大,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距今近百年。百年间,经历过很多主人,也曾有不同的用途。记者查阅《重庆市渝中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专辑》看到,其中的1号楼最早曾作为巴县议会的办公点,1927年作为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办公地,而杨闇公就曾在2楼右边的第一个房间办公。

  1929年,黄埔军校学生梁伯隆曾在2号楼创办重庆高中,这也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共产党地下组织在重庆直接创办的三个学校(重庆公学、中法学校、重庆高中)之一。

  见证一些外交条约的废除与签订

  1987年和1992年,两栋建筑先后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定名“重庆高中旧址”)。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最终确定这里是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还是在1997年。

  “在1997年的全面修缮中,我们在墙体夹层内发现了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的封条。”上述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一线索,专家们经过多年的调查、佐证,最终确定这儿就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为此,2009年,两栋建筑更名为“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后,外交部随之迁渝。1938年至1946年5月期间,因战时各种原因,国民政府外交部曾先后在渝觅设办公房址数处。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的人民公园下面还有几栋楼,都是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的办公楼,有些则作为招待所之用。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与外国发生的条约关系,包括参加国际公约、修订中外条约共有20多个。”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

  儿童阅览室当年最受欢迎

  1949年后,两栋建筑曾长期作为市中区图书馆所在地,这儿也成了很多重庆娃的童年乐园。

  如今已退休多年的戴玲1979年进入市中区图书馆上班,做过资料室打字员、阅览室工作人员。戴玲介绍,当时她并不知道这两栋建筑是“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但是两栋楼的窗户和栏杆上的雕花以及装饰,确实非常精美,显然曾经也经历不凡。在当时的下半城,拥有这样不凡身世的老建筑也不在少数。

  据当年的老馆长刘庭怡回忆,图书馆最初条件有限,最受欢迎的就是儿童阅览室,曾设有20张儿童圆桌。那时候的孩子们最喜欢看连环画,每天下午放学后,解放碑和望龙门一带的小学生,就会在老师带领下来图书馆看书,孩子们需依次领牌进入。

  当时,儿童读物由图书管理员配发,每5个孩子一组,每组每次能领走10本连环画。这组看完,就换下组就座。没有拿到书的孩子,只能在门口安静等待。

  茶馆和美食的记忆

  1984年,在老的市中区图书馆前,建了一栋2220平方米的阅览室,两栋老建筑就成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以及资料库房。也正是在当时,市中区图书馆还提出打造成园林式图书馆,所以两栋老建筑前面修了花园,打造了小鱼池和假山,还有凉亭。

  戴玲的女儿就是重庆晚报记者李琅。她介绍,她们一家住的地方曾是馆长室和保管室,在她童年时期,左边这栋老建筑空置,主要放图书馆的一些资料;右边那栋作为杨闇公纪念室,陈列着杨闇公的相关事迹介绍和照片,而室外的平坝则是地道的老重庆茶馆。

  “当时这一片很热闹,不少图书馆职工的子女都喜欢在里面捉迷藏、玩耍。而老茶馆则每天都有很多市民来喝茶、遛鸟和摆龙门阵。”李琅说,她印象最深的,还有两栋老建筑之间的食堂,当时食堂不仅向图书馆职工和家属提供三餐,同时也对外营业。每到饭点,图书馆职工、喝茶的市民,都喜欢来食堂吃饭。食堂内的木板上,摆开了热气腾腾的烧白、粉蒸肉、豆花等地道重庆美食,木板旁边一口大缸则盛满了新鲜的米汤,供人们免费食用。

  食堂的“糖爷爷”是李琅经常提起的老人,“糖爷爷”本姓唐,李琅说,小时候“糖爷爷”经常给她打稀饭,每次稀饭盛满碗,她总会多叫几声“糖爷爷”,而“糖爷爷”也不忘为她的碗里多加两勺白糖。

  这两勺白糖,也许就是最甜的童年记忆之一。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