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再现自然到反思自然——风光摄影的发展层次和社会功能

2018-04-22 11:44:29 来源:光明网 作者:唐团结 责任编辑:黄伟佳 字号:T|T

  第三层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一种“看山情满山,看水意溢水”的风光摄影,是亚里士多德“按事物为人们传说的样子模仿它”的模式,即刘半农《半农谈影》中所言之“写意”摄影,是以物我交融、天人合一为主旨的摄影创作方法。

  此类风光摄影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通过风光表达多种思维方式,从第二层次的表现主观感情重新转向第一层次的再现客观世界,然而是第一层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升华,具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意蕴。第二层次的风光摄影强调个人风格的形成,而第三层次的风光摄影则是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甚至敌视,主张风光摄影的平民化。

  此类风光摄影一改传统风光摄影赞叹大自然神奇多变的主题,拍摄者所拍风光,不一定是名山大川,甚至在一般人看来不美,但一定能让拍摄者情动于衷。拍摄者将其拍摄下来,不做任何的后期处理,也不以参展或艺术交易为目的,但可以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传播,传播的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意境。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滋养了这类风光摄影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境界。此类风光摄影在西方主要体现在以理查德·密斯拉克和约翰·帕弗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风光摄影中,在我国主要体现在王志平、王苗、罗小韵、吕小中和孙青青等人的作品中。

  第三层次风光摄影的社会功能以娱乐和认识功能为主,兼具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拍摄者在风光摄影里沉思与呐喊,“以一心映现万物,不以万物役一心”(俞平伯题陈万里摄影集《大风集》首页),通过风光摄影将自己的期盼、意愿和对风光的认识表达出来。拍摄者在作品之中,追求的不仅是自然的美景,而且还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心境。

  此类作品有较强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是拍摄者的自我解读,也是受众的共同感知和共鸣,更是对风光摄影思维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审美在此类风光摄影中退居次要地位,拍摄者迷恋的是风光的真谛和影像的差异比较。由于此类照片体现了拍摄者对风光神秘意蕴的强烈感悟,受众在观看此类照片时要善于通过作品的主体、光线、构图和色彩体会拍摄者的感情所在,重点关注照片体现出来的伦理信息。

  风光本无限,山水自有灵。风光摄影的这三个层次各具特色,各具功能,并无伯仲高下之分。不管是哪一层次的风光摄影,其本质都是通过摄影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着不可代替的科学或艺术价值,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第一层次的风光摄影,多是“唯实”的,以我观景,再现自然。第二层次的风光摄影多是“唯美”的,以我塑景,表现自然。第三层次的风光摄影多是“唯情”的,甚至是“唯理”的,以我悟景,反思自然。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风光摄影既是大自然的写照,应该也必然是人与自然关系本质的升华。

  《光明日报》( 2018年04月22日 11版)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