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避暑消夏做成了诗情画意

2017-08-12 00:40:10 来源:文汇报 作者:唐寅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古人把避暑消夏做成了诗情画意

原标题:古人把避暑消夏做成了诗情画意

  本报记者 陈晓黎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民谚有云“头伏日头二伏火,三伏无处躲。”

  “三伏”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 中旬这段时间。《阴阳书》记载:“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为后伏,谓之三伏”。东汉繁钦《暑赋》有云:“林钟纪度,祝融司 节。大火飘光,炎气酷烈。沉阳腾射,滞暑散越。区寓郁烟,物焦人渴。煌煌野火,喷薄中原。翕翕盛热,蒸我层轩。温风淟涊,动静增烦……”当此时节,杜甫曰“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白居易叹“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晨。”

  今年暑期大热,全国各地高温不断。赤日炎炎似火烧,空调冰箱才逍遥。可是在没有电气的古代,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应付这烧烤般的苦热,又如何把避暑消夏做成了“心静自然凉”的诗情画意?

  ———编者的话

  王维独坐幽篁里 李白脱巾挂石壁

  暑热难消,避之何方? 白居易自问自答:“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 池上随风舟。”

  王维在陕西终南山中建了竹里馆,并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陈子昂与之相似,也是“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李白虽也推崇山林避暑,但他显然属于率真旷达的自然派:“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秦观则喜欢独处池畔柳荫下,支张床吹吹风:“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刘禹锡的《刘驸马水亭避暑》诗,道出了山林水榭之外,另有一个奢华的去处———水亭:“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诗中的“水亭”,便是唐代王公贵族的“空调房”。史料记载,远从先秦时起,皇室、贵族便孜孜不倦于打造适合酷暑居住的“夏房”。汉时皇宫中建有“清凉殿”、“延清室”。佚名古籍《三辅黄图》中记载,清凉殿“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还有宫人摇扇,制冷效果据说可达到“中夏含霜”。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