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筑响一 没人会住得像那些照片一样

2020-01-21 10:59: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知依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我一直在采访住在小房子里的生活

  北青报:我想到一个问题,自媒体时代或者社交媒体时代,会不会更加放大那种“想象出来的生活”。拍摄这种普通的生活,的确是提供了一种生活的选项,可能并不会让人心生向往。和那些光鲜的媒体竞争,您会不会有无力感呢?

  都筑响一:你说的无力感我也会有的。但是我后来想到,可以试着做一些在网络上传播的杂志。在网络的世界里给大家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对我来说是一个快乐的状态。

  北青报:说到网络,在此前的访谈里,您曾讲过自己的报道、搜集工作并没有非常依靠互联网,甚至是去网络化的。您沿着国道开车,自己发掘大都市东京之外的日本,做出了《ROADSIDE JAPAN 珍日本纪行》,所发现的景观,几乎都是当地人习以为常不觉得多有意思的家乡;新星出版社最近也出版您的《东京右半分》中文版,里面介绍的不是众所周知的新宿、涩谷这样的东京时尚地标,而是您喜欢的隅田川右岸的墨田、台东、江东的下町风俗博物馆、嘻哈服饰店、昭和歌舞厅、“死金”画廊、摔角擂台、变装工作室、手语酒廊、“曼谷村”……这些都是您自己去找到的地方,网络上的旅行指南很少涉及的。

  都筑响一:首先,在网络上发现的有趣东西,肯定是有人已经挖掘过了,报道过了,我就不会再去做了。我的习惯是在自己的亲身生活中发现了有趣的事情之后,到网上搜索一下,我要确认一下是不是有人已经发现了这件趣事。如果还没有人做,我才会去做。但这并不是说要刻意去找那些“谁都没有做过”的猎奇事物。我一直在采访住在小房子里的生活,这种其实是很多人都在做,只是一般媒体不会报道的事情。

  至于网络,为快速理解某件事情的整体情况,当然用网络最方便。但你写作的时候用它太多,就被拉进网络上的世界,你会以为网络上写的就是这个社会的所有。但你得记住,网络世界是擅长用网络的人来构建的,而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人不怎么在网上表态。

  北青报:你会在意网络上对您和您作品的评价吗?

  都筑响一:网络上对我的评论如何,有多少人关注我或点赞,我不管了。刚开始我还有点在乎,但仔细想想,我采访的居酒屋女主人们、独居的老人、秘宝馆的主人,他们压根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就专心做自己想要的事。我是托他们的福而幸好有料写成稿子而已,他们都不在乎,更何况我呢?

  北青报:可以说您其实是对网络有警惕心吗?

  都筑响一:看怎么分析这个问题。一方面,我对网络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警戒,毕竟我的电子杂志主要也是网络上展示给订阅读者的。但是我对社交媒体有一些警戒心,就像我刚才说的,因为社交媒体看似把你的朋友圈扩大了,其实是在某种意义上把你引向一个狭窄的方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会不停地关注到跟你志同道合或者想法一样的人,可能关注的人数在不断地增加,朋友圈看起来在扩大,但其实都是一些同质性的人,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网络比过去确实发达,但只用它,你对世界的眼界会越来越窄小。

  在网络时代发现正在消失的普通文化

  北青报:您曾说自己致力于发现“正在或已经消失的普通文化”。请问什么是普通文化?

  都筑响一:正在消失的普通文化,并不是政府可能会助力扶持的那些传统文化,比如中国的京剧、日本的能剧一类。我致力于想要呈现的,是相对更大众一些的文化,一般人可能觉得没那么高雅、可能有点普通的东西。

  我觉得做记者应该在两方面努力,一个是呈现出大家平常看不见的东西,比如说去趟北极之类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领略北极风光的机会嘛;另外一面就是展现平常人们太习以为常,所以不能真正感受到的东西。

  像是《东京风格》里这种住在小房子但生活一样很精彩的现象并非少数,虽然不能说是主流,其实是大规模存在的真实现状。但不知为何大型媒体却不会报道。我就是把这样的事情写成报道、做成书。

  重要的是强烈的好奇心、强大的能量,以及“相信的事情就百折不挠”的持续度,只有“一直坚持做下去”,才能开发出其他人所没有的眼光。

  北青报:您之前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工作,第一种是“没意思,但薪水还可以”的,第二种是“很有意思,但钱很少”。您说自己会选择第二种,而“好玩又能赚大钱”的工作是不存在的。您怎么权衡这两种选择呢?

  都筑响一:我自己拍照片,也认识一些拍照片的年轻朋友,大家拍的照片都很有趣。总是有人对我们说:“希望将来你的作品大卖!”但是这些年轻人却并不想努力使自己成为能够大卖的摄影师。原因之一,一旦成为大卖照片的人,就会有各种杂志、各种工作找到他,要求他必须按别人的想法拍这个拍那个,做很多不愿意做的事。

  过去,作为摄影师想发表出名的机会相对比较少,现在因为网络有各种各样可以展示自我的空间,所以专业和业余之间也不存在什么本质的差异。关键是一定在喜欢的地方拍喜欢的照片啊,这才是我们要过的生活。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特约现场翻译/陈欣

  摄影/都筑响一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