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更多的拥抱“未来”

2019-11-17 19:14:12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静原 责任编辑:李弋 字号:T|T

  从未停止的开放与创新,才让传统文化在千年间保持着勃勃生机。

  有了全息影像和虚拟现实加持,不去敦煌也能欣赏飞天乐舞的精彩表演;戴上AR眼镜,穿越150多年历史,一睹圆明园的雍容华贵;在超级大屏幕上走进《韩熙载夜宴图》,加入一场古代的豪门盛宴……

  文化与科技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文化与科技交织在一起便展现出生机灵动的魅力;科技创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又成为科技创新的智慧源泉。

  如今,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下,文化与科技日益渗透、相互促进。新技术的蓬勃生长,似乎正慢慢从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点睛之笔,变成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引擎。

  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文化保护的重要出路。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是福建的一个非遗项目,整座桥不用片钉寸铁,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却形成了大跨度。不过,随着时代变迁,许多木拱廊桥年久失修被损毁,也因实用性较弱,渐渐被人们遗忘,熟知建桥技艺的师傅亦越来越少。在一次技艺传承人按旧工艺进行廊桥复原时,福建省图书馆组织拍摄团队将整个过程跟踪拍摄下来,后期制作中还结合3D等技术,系统地记录下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再转换复制成可共享和再生的数字形态,为后人保护和研究非遗留下珍贵资料。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在昏暗的洞窟里,专业人员自制轨道、灯箱,逐行逐格拍摄壁画,再将数量庞大的照片一一比对、拼接和修正……这些不过是为了“给佛拍照”。敦煌莫高窟数字化的开端还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而仅实现一个300平方米壁画的洞窟数字化,就需要拍摄4万余张照片。2016年,搭载了30个洞窟高清图像及全景漫游的“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人们只需轻点鼠标,就能身临其境地欣赏洞窟景象。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