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冲之用一根根小木棍“摆”出圆周率 天分和后天努力缺一不可

2018-09-14 19:09: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焦哲 责任编辑:祥毓 字号:T|T

点击进入下一页

陈寅恪

  陈寅恪

  褥中点灯苦读致双眼失明

  终成“三百年来第一人”

  在中国近代诸多学术大师中,有一个人被同行们一致推崇,称他为“大师中的大师,教授中的教授”。这个人就是陈寅恪。

  傅斯年评价他是“近三百年来第一人”;梁启超说自己百万字的著作还比不上他寥寥几百字有价值;胡适说以他的学问,在牛津大学讲学,能听懂的人也没几个;吴宓说他是全国最博学的人。

  根据相关资料,1900年,10岁的陈寅恪随父亲陈三立从南昌移居南京,住在今天中山东路和常府街之间的头条巷。他们的家有一个很雅致的名字,叫作“散原精舍”。这个宅子是当时南京的文化中心,经常有文化名人登门造访。

  “散原精舍”内设有学堂,陈三立请来高水平的老师为家里的小孩授课,所授科目除了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外,还有数学、英文、音乐、绘画、体育等。陈寅恪在这里学了2年,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1902年,他离家出国游学,归来时已是名满全国的清华“四大教授”之一。

  陈寅恪,可谓是绝顶聪明。并且,他又是个最肯下笨功夫的人。他自幼没日没夜地读书,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以至于落下眼疾的毛病,中年和晚年两只眼睛先后失明。

  畅销书《南渡北归》中记载了一段陈寅恪(抗战时期)在成都燕京大学任教时的助手王钟翰的回忆。

  陈对王说:自己的眼病是“不可治疗的”。因为他很小就酷爱读书,达到“夜以继日”、“无书不观”的程度。但当时条件艰苦,既没有电灯、也没有洋蜡烛,晚上只好点上小油灯,藏在被褥之中读书。读书时,四周还要放下蚊帐,以免灯光外露,被家里大人发现。他当时看的多数是清朝“光纸石印”的书,这种书因为印刷技术不好,字又小又模糊,对视力伤害很大。但陈寅恪对这样的书却爱不释手,读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久而久之,形成了高度的近视,最终在中年时视网膜脱离成为“不可幸免之事”。

  从陈寅恪对助手的这段谈话,不难看出:他自己心里很清楚如此苦读对视力有很大的伤害,然而却“根本停不下来”。

  由此可见,“三百年来第一人”的陈大师并非是天生第一,其后天努力刻苦的程度也可以称得上是第一。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