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对茅盾文学奖认知度最高 诺贝尔文学奖第三

2018-04-26 11:34: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评价的人口特征分布

  女性关注图书文字质量,男性认为获奖图书政治性强。女性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明显高于男性,其中女性对“获奖图书文字质量”这一指标评价最高,男性对“获奖图书政治性”的评价最高。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均认为中国获奖图书的娱乐消遣性较弱,奖项的宣传力度也有待提升。

  本科学历者对中国图书奖项评价最高,初中及以下学历者评价最低。不同学历的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本科以下学历者对于“图书的文字质量”评价最高,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对“获奖图书政治性”评价最高。整体来看,大学本科学历的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最高,均值为3.2;而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评价最低,整体均值为2.96,比较重视中国获奖图书的实用性。大专及以下学历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整体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

  老年人注重图书的时代性,中年人关注获奖图书的政治性。35岁及以下的网民认为“获奖图书的文字质量”在图书评选中最为重要;36~55岁年龄段网民则认为“获奖图书的政治性”在评选中最为突出;而56岁及以上的网民则对“获奖图书的时代性”评价最高。整体来看,46~55岁年龄段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各指标的评分较高,均值为3.20;56岁及以上的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各个指标的评分最低,均值为3.00。

  ■不同读者群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差异

  数据显示,网民阅读量越高,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越高。一年内读书量为0本图书的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均值仅为2.84,而一年内读10本以上的网民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均值为3.22。

  ■中国图书奖项评价对图书阅读数量的影响

  大多数网民会依据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对中国图书奖项进行评价。对中国图书奖项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网民的阅读选择,不少网民会根据图书获奖名单来决定自己阅读图书的类型。奖项影响力、奖项宣传力度以及获奖图书文字质量对网民阅读图书数量有较大影响。

  奖项影响力这一指标对各类图书阅读数量均有正影响,其中对少儿类图书的阅读数量影响最大;获奖图书的娱乐消遣属性对各类图书阅读数量均有负影响。不同年龄网民在各类图书的阅读方面呈现出差异:年龄越小,越偏爱科技类图书,年龄越大,对生活类图书的依赖就越小。低学历网民文学类图书阅读量高,高学历网民生活类图书需求较低;此外,不同性别的网民各类图书的阅读情况也呈现出差异,相比于女性,男性更偏爱科技类图书。

  对图书奖项推荐评选方式的评价

  对图书奖项推荐评选方式的认同度。在图书推荐评选方式中,设置了10个选项,即读者、网络平台、媒体组织、文化组织、专家、图书馆、书店、出版社、政府管理部门、两类以上权威组织。在诸多方式中,读者推荐评选占比25.25%,位列第一;两类以上权威组织推荐评选占比13.97%,网络平台推荐评选占比13.00%,分列第二三位。(详见图2)

  值得注意的是:网民虽在投票中更认可读者推选方式,但在图书奖项认同度中专家推荐评选却得分最高。整体而言,网民评价最高的图书奖项为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以上奖项均由专家评选推荐产生,可见网民对专家推荐的“逆反心理”并未影响其对专家推荐评选图书奖项的认可。

  专家推荐评选的图书奖项更受网民认可,可归结为:第一,图书使用目的决定了专家推荐评选最有用。调查显示,网民最认可图书的学习知识功能。具备这一功能的图书专业性强、文化品位高,普通读者很难凭一己之力完成优质图书的筛选、品读。第二,由专家评选的图书奖项历史悠久,享有良好的声誉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读者推荐评选的图书奖项很多还不成熟,一些网民推选的网络奖项仅在网络活跃群体中有所影响。此外,某些网络推荐评选以销量为纲,更关注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奖项的权威性。

  结论与建议

  分析网民对图书奖项的认知与评价,可以看出,图书评奖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好书、推介好书,倡导出版社多出好书,鼓励读者多读好书;读者希望图书奖项帮助自己选择、阅读好书,期望权威的图书奖项为他们选书、读书提供引导。对此,我们建议:

  进一步完善评奖条件。要对参与评奖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量化要求。在现有评奖标准严把政治性、思想性、文学性等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应增加对图书质量、效益的量化要求,适当设立销量、利润的基本门槛。在资格审查时,要严格核查出版社报奖图书的印数、销量等。

  进一步改进评奖方法。完善专家组评奖、读者参与的评选方式,要注重网民读者的话语权。注重吸纳网民读者的意见,开辟专门的网上评选渠道。结果计算按专家组评选、网民读者评选各占一定百分比分配权重。不同类型的图书评选,两类权重可作适当调整。

  加强获奖图书宣传力度。改变网民读者对中国图书奖项的传统认知,保持中国图书奖项评选权威性、公正性、影响力的同时,利用多种有效手段,打造图书奖项品牌,提高各大图书奖项的知名度,在网民读者中形成口口相传的效果。

  加强对网络好书评选的正确引导。网络阅读的特性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对于某些以销量、热度为主要标准的网络好书评选,应予以正确引导,不能放任其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效益。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出版大数据用户行为跟踪与分析实验室”项目组)(执笔人:秦艳华、汪慧林、李一凡等)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