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吃面习俗:二伏面 送亲面 洗三面 生日面

2016-03-10 18:34: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辉 责任编辑: 字号:T|T

  习俗的面里,也有些渊源

  小时候,我爱听故事。姥爷学问深,讲起面条的来历津津有味、条条是道。

  “面饼”、“煮饼”、“汤饼”——那都是“面条”名称的老前辈。大约四千多年前,传说中老祖宗们就好这口儿,这可是有出土文物早已论证过的。自打尧舜帝立了江山,赶上哪个朝代,轮上哪个帝王,都把“煮饼”奉为吃食的上品。

  早先的讲究就是现在讲的将就。和好面团,醒好喽,再把面团“抻吧抻吧”开水下锅。沾点咸味就入嘴儿,要不叫“饼”呢?皇帝比百姓奢侈,搁些丝、段、丁、末的“饼码”儿,也就算最顶级的御膳了。

  说不好是啥时候论的——煮饼成了煮面。下里巴人喜欢,阳春白雪也离不开。刨根儿问底,中间儿的差别也就在于用什么当作料。穷苦人家为填饱肚子,能糊弄挡口就得;官宦人家就能吃出“花花肠子”出来。碰着文人骚客,没准儿就来段“诗朗诵”,估摸是吃撑着啦!

  “咱北京的炸酱面时间并不长”,姥爷告诉我。

  草原上的元朝皇爷,都是吃牛羊肉长大,还不懂自觉享用“汤面”。换了明朝的朱家天下,吃食变了些。面食习俗,连带着把南边儿的汤面顺了过来,顺带脚儿也搞个面条的“百花齐放”。于是,炸酱面从民间“煮到”了紫禁城,再从紫禁城“秘制”到民间,成了气候、成了北京的面食“招牌”。

  传说,慈禧老佛爷嘴忒尖。在宫里,竟是这不吃那不吃地挑刺儿。一逃难至民间,窝窝头赛过海鲜,“杂酱面”也就解了嘴馋。杂酱面不是炸酱面,那也能凑合了。回头进了皇宫,御厨们变着法儿把“杂酱”面条琢磨到了极致。极致的讲究,也就把炸酱面“进化”成了今儿个这样子。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