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以载道——阅读书法家杨守敬的作品

2019-03-20 16:57:51 来源:中工网 作者:张文博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夹涧有古松中堂 清 杨守敬

  杨守敬是清代末期民国初年非常重要的一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和金石学家。

  杨守敬一生所著学术著作达86种之多,涉猎广泛,研究精深。比如成就最大的《水经注》研究,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上花的时间有40余年,这也是他一生用力最深、耗时最久、成就最大的著作(晚年曾自谓:“此书不出,死不瞑目。”)。而书法在他整个学术历程中只是一个分支,比如他在30岁的时候写成的《评碑记》《评帖记》,43岁时与潘存合著的《楷法溯源》,到73岁完成的《学书迩言》等。此外,他大量购买中国流落在日本的唐宋古籍善本,刻《古逸丛书》,撰写《日本访书志》,并在日本传播碑学思想,同时他又是著名的藏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而恰恰是这种阶段性的研究,成就了杨守敬这样一种丰富的、多元开阔的视野,因为他学术触角的广泛性和综合性,也使得其书学研究和书法创作根植于这种大的学问基础之上,反过来,使他的书学理论研究与创作更具有书法史的前瞻性和文化史的厚度。

  此次“书之大者——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我们从杨守敬一生的学书历程入手,将他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55岁之前;第二个阶段,55岁至65岁;第三个阶段,65岁至76岁去世。这三个阶段是他个人书风成熟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展出的40件墨迹和碑拓文献、手稿结合他的书学主张,看出杨守敬“碑帖互融”思想和实践的不断完善。

  可以说,杨守敬很早就奠定了他在书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地位,其《评碑记》《评帖记》关于“崇碑”思想的提出比刘熙载所著《艺概·书概》早5年,比康有为所著《广艺舟双楫》早21年。杨守敬与他们不同的是在推崇碑学思想的同时,还提出了“碑帖并举”的主张,这比刘熙载、康有为提出的“尊碑抑帖”“尊魏鄙唐”更加客观,也更具有远见。在《评碑记》中,他指出:“碑版虽古,不必皆为书家之笔,集帖则非古大家不能预也。”他在推崇南北碑与集帖的同时,对唐代的书家也是推崇备至的,他称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和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为楷法极则,只是颜柳之后,便没有新的书风面貌出现了。所以杨守敬的《评碑记》《楷法溯源》都以唐代为界限,从此便可看出他对唐碑的重视程度。相较于刘熙载、康有为,杨守敬对清末民国书学研究影响力似乎并没有他们大,主要原因除了著作完成后并没有得到及时刊行和传播,更主要的是杨守敬当年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个人影响力还不够,而这之后不久他便应何如璋之请携带《评碑记》《评帖记》手稿以及大量中国历代碑拓到了日本。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