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代民间艺人的“珐琅情” 传承中创新让艺术更亲近生活

2020-05-21 08:20: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邵骋 杨艳敏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近日,记者走进珐琅艺术馆看到,100多平方米展厅内陈列着40多幅掐丝珐琅画作品,分为十二生肖、盛世九州、青铜器、陇韵秦腔等多个系列,这是李海明近年来精心创作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伴随他征战国家级比赛的佳作。

得知女儿有承袭父业的意向后,李海明“手把手”教学,并严格要求。从传习馆到艺术馆的设立,李海明父女将掐丝珐琅一步步带入普通民众的视野。 杨艳敏 摄

  得知女儿有承袭父业的意向后,李海明“手把手”教学,并严格要求。从传习馆到艺术馆的设立,李海明父女将掐丝珐琅一步步带入普通民众的视野。 杨艳敏 摄

  八岁那年,李海明回到河北老家,看见82岁的伯父在烈日下做景泰蓝铜胎珐琅器,那是他与珐琅“初次结缘”。“那年夏天特别热,伯父冒着高温在院子里做珐琅器,看我感兴趣,便一把把我抱到怀里,教我掐丝、点蓝。”李海明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回忆说,“伯父还叮嘱我,做这行很辛苦,遇到的问题远比想象中多,坚持下来不容易。”

  一边跟着伯父学做景泰蓝的简单制作,从小爱好画画的李海明也开始系统学习工笔画,1997年真正接触掐丝珐琅画。

立志要和父亲一样成为“守艺人”的女儿李捷深感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她说,父亲坚守了30多年始终如一,年轻人更应该有责任将这份中国古老技艺和优秀文化不断传承并创新。 杨艳敏 摄

  立志要和父亲一样成为“守艺人”的女儿李捷深感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她说,父亲坚守了30多年始终如一,年轻人更应该有责任将这份中国古老技艺和优秀文化不断传承并创新。 杨艳敏 摄

  掐丝珐琅画脱胎于古老的景泰蓝工艺品,是将宫廷御用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主要由金丝及蓝晶石釉料制作而成。全程10道工序纯手工制作,其中最重要的有3道:白描、掐丝、着色,分别被誉为掐丝珐琅画的灵魂、骨骼及血肉。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对制作者提出了很高的技艺要求。

  除了在掐丝技艺的细腻和复杂工艺的探索,大胆创新色彩是李海明永不止步的追求。为了锻炼出敏感的“色彩嗅觉”,他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不同艺术中对色彩的运用。

  闲暇时,他看各类话剧、歌剧。他说,“剧场上的灯光色彩搭配很独特,有借鉴意义。”而他也从中得到启发,将“五行色”大胆运用于创作中。除此之外,他还从西方油画中借鉴“中间色”,中西合璧,让他的掐丝珐琅画更有生命力。

  除了在颜色和题材上的创新外,李海明还将目光聚焦于文创产品。“要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年轻人沟通,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才有了如今的文创作品。”他说,希望这门古老手艺能在年轻人手中不断发扬光大。

  得知女儿有承袭父业的意向后,李海明“手把手”教学,并严格要求。从传习馆到艺术馆的设立,李海明父女将掐丝珐琅一步步带入普通民众的视野。

  “艺术要和生活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让艺术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艺术才算真正活了起来。”对于未来的创新和传承,李海明说,他会将所学毫无保留传下去,也希望能找到更多真正热爱这门手艺、能用心去做的年轻人,将掐丝珐琅画不断创新。

  立志要和父亲一样成为“守艺人”的女儿李捷也深感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她说,“父亲坚守了30多年始终如一,年轻的我们更应该有责任将这份中国古老的技艺和优秀文化不断传承并创新,用年轻人的视角让更多人不断接纳和喜爱。”(完)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