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东晋名士殷浩的“强迫症”是怎样形成的?

2019-08-27 10:32:02 来源:东方网 作者:蔡栋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另外,殷羡“贪残”、“骄豪”,均是性格暴烈的表现,说明他并非温润如玉的君子。不愿意捎带信件就给人家全扔进水里,同时表明他性格冲动、易走极端。当然,我们不能抽离于历史语境,当时社会上本有任诞之风,他的心理和行为很可能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但不管怎么样,这样的家长不太可能塑造出宽容轻松的家庭氛围。而根据研究,在紧张的家庭气氛里长大、其家长较为严苛的孩子,更可能患强迫症。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殷浩自身的因素。按照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森田正马的理论,强迫症患者往往具有“理智的观念主义”。这样的人,擅长缜密的观念推理,会根据生活中一个个细节推想出种种灾难性后果,似乎每一环都能逻辑自洽,但唯独忽略了自然而然的生活本身。生活,本不是由逻辑和细节堆砌起来的。殷浩最擅长清谈辩难,逻辑严密,妙语连珠,说理一环扣一环,常常把人辩驳得哑口无言。甚至时人推崇他是清谈界领袖,是西晋王衍之后清谈第一人。《世说新语》中载,连著名佛学家支遁大师与之辩论,都会被他绕进去,“不觉入其玄中”。一旦推理辩论起来,殷浩常常废寝忘食,忽略日常生活。有次他和孙安国论辩,两个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当然,并非擅长概念推理、沉溺于观念主义的人都会得强迫症,而是说,这样气质和性格的人是有更大可能患上强迫症。

  按照森田理论,一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以及生存欲强烈的人,极其渴望受到尊重、成其伟大的人,这样的气质和人格,都与神经质症和强迫症有内在关联。殷浩声誉极隆,名震天下,却自甘隐居十年,并非淡泊名利,更可能是做出追慕古人的姿态,收获更大的名誉,待价而沽,在更合适的时机出山。这一点从殷浩被废为庶人后,极其渴望复出就可以看出。真正虚怀若谷的人,经历红尘一场,是不会愿意再入名利场中做什么尚书令了。时人将殷浩比作管仲、诸葛亮,只怕这种话说多了,殷浩也会相信自己就是当世管、葛。但管、葛名扬后世,可不是因为隐居,而是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葛亮治平蜀汉,以一隅之地抗衡曹魏。一旦以此自诩,就很难不渴望在世俗世界获得伟大的成功。请这样一位声望极隆、自视极高的名士出山,并不容易。除了短暂在征西将军庾亮那里做过一些工作之外,任何名臣大僚相邀,殷浩都是“固辞不起”。会稽王司马昱以建武将军、扬州刺史这样的高位征召他,并以振作朝纲的天下使命来感召他,他还是频繁陈让,推辞了几个月才勉为其难,隆重出山(对比后来桓温请他做尚书令,他却并不推辞)。在天下人的注视下,殷浩脱去布衣,步入庙堂之上,原指望可以恢复神州、青史留名、名盖管葛,哪知竟一败涂地,惨遭贬义,还沦为一生之敌桓温眼中的笑柄。一旦再次获得起用的机会,他要拼命抓住这根救命稻草,这是他获得辉煌和成功的最后希望。在他看来,所有的希望都取决于桓温的心意,也就是取决于自己的回信能不能让桓温满意,这封信如此重要,必须反复检查,必须每个字句反复推敲,绝不能因为任何一个细节的不妥和谬误导致桓温不满,因为那会影响到自己的复出。在他的思维世界里,最沉重的理想和人生愿望,完全取决于最细小的细节,于是,失衡的心态使他陷入无穷的灾难性联想和无限的细节检查之中,最后带来的却是悲剧。

  强迫症的发病,与一些重大的人生变故有直接关系。如亲人去世、情感打击、事业受挫等。北伐惨败、废为庶人,是一生顺风顺水的殷浩遭遇的最重大打击。他看上去深色坦然,毫无“流放之戚”,但当他在流放之地送别外甥时,仍引用“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的诗句自伤身世,竟至泪水横流。他虽严格要求自己,强颜淡定,但流放之悲,还是在一些真实的生活细节里展现出来。其实对自己过分苛求、压抑情绪的人,也更容易患上强迫症,因为这样的人不允许自己在任何细节上出错,很可能会导致对细节的无限关注和对细节出错的无限忧虑。

  黜放之后,殷浩几乎完全转向了内在精神世界,更加疏远了外部世界和日常生活。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过度沉溺,是强迫症患者和疑似患者的大忌。因为过度的内省会使自己陷入自己设置的疑心与忧虑之中,而遗忘生活世界的常识。殷浩“谈咏不辍”,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断玄思,甚至一天到晚对着空气写字,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自我世界越陷越深,生活世界离他越来越远。后来出现反复数十遍检查信函的情况,就不是意外了。

  《世说新语》中记载殷浩曾对桓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其实强迫症也是一个“我与我周旋久”的漫长过程。这句话代表了殷浩精神世界的深度,也无意中预言了殷浩的人生悲剧。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