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东晋名士殷浩的“强迫症”是怎样形成的?

2019-08-27 10:32:02 来源:东方网 作者:蔡栋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东晋永和年间的一天,被废为庶人的名士殷浩正在给国家权力的实际掌握者权臣桓温回复信函。这封信对他太重要,以至于他在把信装入函封后,再次打开检查一遍,怕自己有什么文字上的谬误。检查好之后,装好,他还是觉得不妥,于是再次检查。这下总归放心了吧,等第三次装好信笺,殷浩不仅没有平静下来,焦虑和疑虑的情绪却再次涌上心头。他再次打开函封检查一遍。第三次之后还有第四次、第五次……殷浩一直在反反复复地取出信笺检查内容,最后“开闭者数十”,重复检查了几十遍。也许太焦虑了,也许是太疲劳了,等他检查到数十遍之后,他却忘记将信笺放入函封了。如此重要的一封回信,殷浩竟然仅仅寄出了一个空的函封!就像我们在“双十一”收到空的快递盒一样,收信人桓温收到空函,自然大为光火,事情发展到了殷浩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这件事说来话长。《晋书》中记载,殷浩出身陈郡殷氏,年轻时就以“识度清远”、“尤善玄言”著称,未出山做官便名满天下,人人敬仰,是自带流量的清谈界大V。多个部门请他做官,他都坚辞不受。于是身价更高,甚至时人称,殷浩不出山,“当如苍生何”。东晋另一个享受这样呼声的是一代名相谢安(“安石不出、奈苍生何”)。会稽王司马昱总理朝政时,亲自征召他,他多次推辞后,终于受拜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后来司马昱见桓温的势力和声望都在日益高涨,大有架空司马宗室的势头,便试图重用殷浩这样的名士来制衡桓温。于是殷浩日益接近权力中心。收复中原一直是偏安江南的朝廷的梦想,司马氏希望殷浩能建功立业,殷浩也以北伐为己任。谁料想殷浩根本不是带兵的料。朝廷竭尽数州的资财人力支持他出兵,甚至“开江西田千余顷以为军储”,结果他却一败涂地。而桓温的势力却越来越大,他早就不满殷浩,便借兵败之事上书弹劾,朝廷无奈将殷浩废为庶人,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

  桓温对殷浩是又敬又恨,一直将殷浩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殷浩被贬为庶人后,已经无法对桓温构成威胁,桓温心里也承认,殷浩本人是有才干的,只不过朝廷没有用对地方。所以桓温打算起用殷浩担任尚书令委以重任,并写信询问殷浩本人的意愿。殷浩大为惊喜,马上回函表示同意。但这封回信太过重要,才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结局自然是桓温收到空函,大失所望,此事最终罢了。殷浩不久便死去了。

  其实懂一点心理学常识便知道,殷浩反复检查信函达几十遍的行为,与强迫症的症状非常类似。就像有些人担心自己在重要考试时写错自己的准考证号码,要浪费大量答题的时间来反复核对这串数字;也有人担心天然气阀门没关好,会彻夜不眠地一遍一遍检查阀门;也有人担心自己身上手上留有外面的病毒细菌,花费几个小时反复洗澡甚至搓伤皮肤。他们会担心准考证数字写错而让考试一败涂地,担心一个细小的疏忽造成天然气泄漏,担心外部世界的病毒细菌会污染自己和家人并造成严重的疾病……这些观念如此强烈,不停在他们脑海中萦绕,并带来巨大的焦虑。为了降低那些想象中的灾难出现的概率,他们只能反反复复仪式般的重复一些行为,尽管连他们自己也觉得那些行为是非理性的,是不可思议的。由此,他们感到疲倦和痛苦。具体到殷浩这里,他很可能在担心:万一自己词不达意怎么办?万一自己的表述让桓温会错了意,觉得自己不想出任尚书令怎么办?万一自己有文字疏漏让桓温觉得自己失礼从而收回成命该怎么办?殷浩陷入了一种穷思竭虑式的想象,他只能靠反反复复检查信笺来缓解焦虑,但结果却是灾难性的。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患上强迫症,需要非常审慎的专业诊断。时隔千年,关于殷浩的文字材料太少,我们很难做出具体判断。但殷浩确实表露出了非常类似强迫症的症状,他是有可能患有强迫症的。假设他真的有强迫症,成因是什么?在历史记载中,我们能否发现促成他这样表现的一些蛛丝马迹?

  强迫症和家庭成长环境具有相关性,我们首先来看看殷浩的家庭因素,这一点常被忽略。殷浩出身望族,父亲叫殷羡,字洪乔,也是一位名士。历史上记载了关于殷羡的几件事,《晋书》中说他去豫章郡做官时,本地有不少人委托他捎带信函。他收了人家一大堆信,结果走到半路上却把这些信全扔进水里,还说了句:“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世说新语》把他这一行径归为“任诞”。《资治通鉴》中记载殷羡做长沙相时,非常“贪残”,但大臣庾冰非常看好他,写信托兄弟庾翼照顾一下殷羡,庾翼回信说:“殷君骄豪,亦似由有佳儿,弟故小令物情容之”。中国古代流传“母以子贵”的说法,可在殷羡这里,他最大的身份标识,是有个好儿子殷浩。

  这两则记载,有什么重要信息呢?首先,殷羡自视极高,认为自己是做大事的,甚至不屑于为别人捎带信件。这样的人,往往追求成功,不愿意做平凡的普通人。其次,他有个名气很大的“好儿子”殷浩,儿子小小年纪,就已经名动朝野。一个非常热衷于成功的父亲,名望和事业非常有限,但他有个了不起的好儿子,是可造之材,这种情况下,父亲往往会把自己的理想与野心,甚至整个家族的荣耀,都寄寓在儿子身上。儿子会对父亲和家族具有过强的乃至被夸大的责任感,无法容忍自身的失败。后来殷浩被贬为庶人,使他自信心自尊心受到重创,桓温来信使他具有再次被朝廷起用的可能,这无疑为他承担对父亲、对家族的责任带来了最后的希望。这种过重的甚至是畸形的责任,是造成他过分重视那封回信、从而心态失衡的因素之一。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