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熙为何绘制《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这张图大有来头

2019-08-26 15:02:59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李夏夏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1926年,美国举行开国150周年纪念,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当时中国除了瓷器、刺绣等传统工艺品,还选送了一张特殊的展品——《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这张中英文对照的大图展示了中国四千年来的文脉,不仅荣获甲等大奖,还让外国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惊叹不已。距《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展出64年后,也就是1990年,著名语言学家伍铁平赴美开会时再一次展示了这张大图,各国学者们也再一次被深深震撼。

  为何一张图会有如此的魅力?细说起来,这张图可是大有来头。

  汉语言文学的巨流河

  1926年,黎锦熙先生绘制《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赵元任、钱玄同、刘半农参与审订。同年此图由文化学社出版,1929年修订再版。

  这张图的横轴是时间轴,时间跨度约为四千年。纵向则分为上下两部分,一条黑线把中间这条绿色的“河流”一分为二,上部分为“文字与语言”,下部分为“文学与文体”。

  文字与语言

  绿色的潮流图中“文字与语言”这条线,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周代以前是一条线,表明语言和文字是相合的,黎锦熙认为“古文字多象物,一字或依据语言而可读成两音,自成单音制而后,语言与文字渐分歧”。周以后,二者逐渐分离,文字经历了以下的变化:

  图画文——殷契文——大篆——列国异文——小篆(正写)——————楷书(隶变,正写)

  隶书(便体)——草书(便体)

  公元4世纪有了楷书,此后汉字都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只出现了行书和减笔字。

  在绿色潮流图的形象描述之外,作者还在上方列举出具体“日”“月”“虎”“禾”“目”的字形,形象地说明文字演变的过程。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