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三伏天会不会更难熬? 竹帘隔热屋内放置冰块 也许比现代人还滋润

2019-07-12 11:34:45 来源:中工网 作者:上官云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12日正式入伏,这一句话说透了令人谈热色变的三伏天,它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待在空调房吃着冰西瓜,是许多人度过“伏天”的理想状态。

  在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古代,三伏天会不会更难熬?其实,这有可能“想多了”:古人会使用竹帘隔热、在屋内放置冰块等等,他们的三伏天,也许比现代人还滋润。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之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而且潮湿、闷热的日子。在古人的理论中,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北京进入伏天,高温天气下,市民撑遮阳伞抵挡烈日暴晒。 中新网记者 李卿 摄

  “三伏天”里之所以有个“伏”字,就是要提醒人们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同时意味着,在阳气极高的时,也有阴冷的因素潜伏其中。“三伏天”按农历计算,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有趣的是,“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的4字口诀来计算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为啥三伏天还会出现“加长版”?一般来说,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庚日出现的早晚会影响中伏的长短。整个“三伏天”的日期也就会有相应的变化。

  “冬病夏治”的三伏贴

  一到三伏天,往往能看到各种关于“三伏贴”的消息,这又是啥?

  一般说来,三伏贴是一种膏药。有一种说法是,要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把它贴上,据说可以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时就可以揭下来。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云南省中医院的医生制作“三伏贴”。中新社记者 任东 摄

  “三伏贴比较普遍,拿几味主要中药配制而成,贴在不同穴位,起到一个补阳气、通气血的作用。”民俗专家高巍解释。

  他认为,这种“冬病夏治”有一定道理,夏天阳气足,此时借机排出体内不好的东西,抵抗力强了,就能抵御秋冬天气变化给身体带来的伤害 。

  贴三伏贴之外,在气温极高的三伏天,人们也要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在保持室内通风的同时 ,需要及时补充水分,清淡饮食,多吃点儿苦味食物,保证身体健康。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