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二代”升迁记:17卷文书牵出800年前的官场生态

2019-05-26 14:28: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马黎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2019年5月24日上午9点,武义博物馆正式开馆。一家县级博物馆的开馆之所以特别引人瞩目,是由于馆藏文物里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17卷南宋徐谓礼文书首次完整公开展出。

  这卷连起来有32.2米长,4万多字,看来像牛皮纸一样的“卷子”,放在专门为它打造的恒温恒湿的原物展厅里,在普通人看来平淡无奇。

  徐谓礼是谁?

  徐渭?徐文长?徐谓礼?

  这个名字,很容易被误听成了明代文学家徐渭。因为,很少有人知道徐谓礼是谁。这位浙江武义男子,去世765年了,和普通人一样,离开了,他的故事也就结束了。

  近800年来,这个南宋公务员的人生故事,没有人知道。《宋史》《武义县志》里压根也不会为徐谓礼立传。

  即便到2005年,徐谓礼在武义龙王山麓的墓地被盗,也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墓地被盗时,墓室保存完好,徐谓礼穿戴整齐躺在棺木里,少量瓶瓶罐罐散落在旁边,有毛笔、镇纸等文房用品,徐谓礼的8枚私印装在一个盒子里——可见这是一个文人。

  盗墓者不管这些。

  那些器物类的文物,出土不久就卖掉了。但文人用品,在他们眼里并没多少价值。尤其那17卷文书,卷成一筒,放在徐谓礼的身边。因为内容前所未见,又围绕着南宋中后期一个名叫徐谓礼的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而且纸张完好如新,很多人怀疑这是伪造的。

  2011年,武义县博物馆原馆长,现在的武义文化局长董三军等人最早看到了这批文书照片,大家的直觉是,这个东西很要紧。

  盗墓者也知道这是古墓里挖出来的,不能长期接触空气,他们平常妥善保存,用密封袋层层密封。在市场上兜售的时候,也不拿真迹,而是用照片。

  照片模模糊糊,也看不太清楚。

  201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来武义做讲座,看到了这条照片——很长,铺到地板上。

  “马上报案!必须要破案。”郑嘉励很敏锐,当场就知道,这不是什么书法作品,而是重要文物。

  宋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小南说,上世纪以来,学界对新史料一直很重视。但是对宋史研究,始终没有发现非常重要的、足以撼动原来研究体系的材料。做先秦史有很多材料,比如甲骨文、铭文等等,做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明清史等,材料非常丰富。但宋史材料一直比较少,新史料,可遇而不可求,“徐谓礼文书的发现,就是一种机缘。”

  为什么从模模糊糊的照片中,郑嘉励就可以断定它是重要文物?

  他认为文书不可能造假。

  首先,前所未见的东西,无法作伪,作伪需要有仿造的对象。

  其次,官方文书,有复杂、严谨的格式,宋人书法也有宋代书法的时代风格,这些都是今天的作伪者无法仿造的。尽管文书上的书法,未必就是宋代顶好的,但有宋人笔意,让清代民国时期的人去模仿,就很难做到,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气神。

  而作伪的动机呢,无非是为了赚钱。徐谓礼名不见经传,内容也“古怪”,一抄就是四五万字,每个字都要工工整整,一笔也不懈怠,天下没有那么笨的骗子。如果为牟利,应该伪造苏东坡、陆游这样的人物,内容也要风雅一点,脍炙人口的山水或诗词,才好出手。

  2011年12月,经过公安局的努力,盗墓犯罪嫌疑人全部抓捕归案,缴获文书13卷。2012年7月5日,又追回已经流失到北京的另外4卷文书。共17卷文书,完璧归赵。

  经过犯罪嫌疑人对盗墓现场的指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对墓葬进行发掘,出土了徐谓礼和他的妻子林氏的墓志,确证了文书的出土地点。这是轰动2012年的一件大事。

  2012年,由人大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和郑嘉励领衔,组成了一支研究团队,对徐谓礼文书进行了整理研究,在学界得到了很大的反响。这次武义博物馆开馆,国宝在出土7年后,终于跟所有人见面了。所以展览名为“国宝重光”。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