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钓鱼城历史之谜 证实“那个故事”的真实存在

2019-05-22 15:54:30 来源:中工网 作者:赵晓梦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三

  今年3月29日,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成功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评价为“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保存极其完整的宋代衙署遗址”。这一天,袁东山和他的团队,已整整在钓鱼山上折腾了15年。从2004年作为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带队对钓鱼城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勘探,探寻钓鱼城作为山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中心,其政治军事中心究竟在哪等未解之谜,到2005年4月的一天,合川相关部门在钓鱼城范家堰地区北部的奇胜门一带开展公路滑坡治理时,一名工人发现了抗滑柱基坑下的“玄机”,从而揭开了史书上反复记载的一段历史之谜。那就是蒙军先锋总帅汪德臣为何选择在钓鱼城八门中最为偏僻的西北外城墙奇胜门附近挖地道,试图奇袭钓鱼城。原来是冲着奇胜门后范家堰所在的“政治军事中心”衙署所在地而来。“以往对钓鱼城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山顶环城内,忽略了范家堰地区,地道的发现让范家堰进入了考古视野。”袁东山说。

  袁东山为我们总结了“范家堰遗址”考古发现的三大价值:一是营造的价值,就是宋代官方如何营造房屋,对于研究余玠打造的山城防御体系构造有了实物支撑;二是核心价值,也就是说当时钓鱼城的核心就在范家堰;第三个是精神价值,钓鱼城是英雄之城,代表一种“千秋尚凛然”的精神,而精神需要凝聚在一个附着物上,衙署所在地无疑就是当时的精神高地。

  四

  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背倚钓鱼山,面朝嘉陵江,南依薄刀岭,地势西北低东南高,具有鲜明的山地城池特色。离开范家堰遗址前,我问袁东山,发掘前这里是什么样子的呢?他说,跟周围的山坡一样,树林苍翠,杂草丛生,覆盖在遗址上的泥土有4米多厚。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宋一字城墙、水军码头、范家堰南宋衙署等钓鱼城古战场遗址的考古发掘不断带来惊喜,深埋地下的历史随着记载时间的文物出土,不断修正着人们对历史的认知。

  “如果范家堰遗址没有出现,钓鱼城遗址将失色不少。”袁东山说,作为目前国内罕见的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保存极其完整的宋代衙署遗址,范家堰遗址无论是堪舆位置的选择,建筑布局规划,还是出土遗迹、遗物的精美程度,都体现出极高的规格,为我国宋代城址与衙署建筑发展、古建筑研究、古代火器及宋蒙(元)战争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那场长达36年的战争里,最让人难以释怀的,不是战争开场蒙哥汗的意外死亡,也不是中间张珏独钓中原的豪气与担当,而是结尾处王立开城投降的彷徨与挣扎,无奈与痛苦。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能投降的投降”之例。3年不通王命的孤独抗战,连续两年的秋旱冬旱,还有当时四川在战乱中仅剩的数十万人中有“17万人避难钓鱼城”,2000人1年的口粮养活不了这么多人。

  一方面是以死壮烈殉国成全气节名声,一方面是一城低于粮食和水的军民生死去向,还有敌人的咆哮、城内哀鸿遍野的紧迫现实,如石头一样压得年轻的主帅王立喘不过气来。困惑、彷徨中,一位乱世佳人走到王立身边,用一双手工皮靴解开了他的心结,解开了“不能投降的投降”的死结。历史的转折竟然如此简单,城门打开的那一刻,发生在这里的大小两百多场血腥厮杀结束了;固若金汤的钓鱼城被拆除,一个王朝的偏安历史随之结束。

  而城与人终结的地方,恰恰是诗歌的开始。只是放下笔的身体里,钓鱼城的石头还是没能搬走。我如此,袁东山亦如此。

  (赵晓梦,重庆合川人,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代表作有长诗《钓鱼城》。)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