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火似艳阳春 聊聊清宫火盆那些事儿

2019-01-21 17:02:29 来源:中工网 作者:陶琦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清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吊耳火盆

  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古人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他们在屋里烧起炭火,围坐在火盆周围,聊聊家常、讲讲故事,期盼春天的到来。火盆虽然是典型的实用器,但也不乏上乘之作,至于清宫火盆更是工艺了得,放到今天只能当作艺术品来欣赏。

  火盆是农耕时代的常见器具

  冬日围炉时用火盆燃炭取暖,是农耕时代人们常见的御寒方式。很多人家的火盆都是数代相继传承下来的旧物,它们造型厚重,纹饰丰富奇异,有些外表还鎏金错银,或施以珐琅彩,除具有实用功能之外,看起来也很舒展大气,具备艺术品的属性。这些品质、成色极佳,图案精美的古董火盆,不仅具有收藏投资价值,也为今人了解和研究古代日常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火盆的造型多为扁圆形,沿口较宽。这种造型设计的好处是重心低,置放平稳,即使不慎被人踢到,也不易倾覆,使得盆里的炭火和灰翻倒出来,烧坏物品。火盆底有平底、凹底、三足底多种样式,部分火盆两侧还设有提手或提环,方便端放移动。有些火盆还另配有木座,火盆嵌入其中,可供多人围坐烘烤,受热面积大,又不会烧着衣物鞋子。晚上入睡前,把燃烧未尽的炭火,埋到灰里压实,次日早上扒开,又能继续获得火种。

  火盆最早的由来及其制作时间未有详细的史料记载。1989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赵甸子遗址一处房址内,发现两个形状不一的火盆,一个较浅,盆底已缺,一个较深,为小平底。这两个青铜火盆应该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火盆,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了。

  火盆在中原地区的流行,或与中式建筑的结构有关。中式建筑空间较高,墙体薄,门户众多,冬日室温会很低。用火盆烧炭置于室内,能快速提升室温,方便人们的生活起居。旧时的大户人家,重要的起居场所,如卧室、客厅、书房,冬日里都会常备一盆火,所以家里的火盆还不止一个。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烧火盆行》一诗中言:“将迎阳艳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热”,即描述了农耕时代冬日生活的情景。

  火盆曾引发清宫大火

  火盆极盛于清代。清代小说《老残游记》第16回中语:“屋内火盆旺着呢,快向屋里烘去罢。”据史料记载,满族人入关前就有在居室里用火盆来取暖的习惯,当时火盆一般是用黄土制成。入关后,满族人承袭了这种取暖方式,火盆便成了清宫取暖用具,火盆也由黄土火盆变成了铜质火盆。在清代宫廷画《雍正古装读书图》中,雍正皇帝着汉装坐在火盆旁读书,他右手拿书,跷着二郎腿,左脚踏在火盆边沿上,鎏金象首足火盆内烈火熊熊,火盆上还插有铜箸(铜箸用来拨弄火盆里的炭)。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