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芒万丈的南越宝藏中 不起眼的它是开门的密码

2019-01-16 11:25:38 来源:中工网 作者:卜松竹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馆藏的另一块“眜”字封泥 图:南越王博物馆

“帝印”封泥 图:南越王博物馆

展览展出的“眜”字印泥

展览展出的汉代瓦当

  博物馆寻珍录

  由西汉南越王与中国文字博物馆共同主办、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支持的《中国文字展》正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吸引了许多热爱传统文化或者喜欢书法的观众。

  展览共展出150件(套)文物及辅助展品,涵盖陶符、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等多种文字形式,依托陶器、甲骨、青铜器、纸本等多种文字载质,以多个角度展现中国文字经久不衰的魅力。同时,也通过中国文字字体及书写材料的不断演变,探寻中华民族自古传承的变革与开放精神。

  文/图(除署名外):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这个“眜”到底是谁?

  纵观整个展览,正如主办方所言: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文展现了中国早期成熟文字的风貌,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古代书法家的精品之作代表了书法艺术的顶峰,近现代独具特色的以广东话写作的书信和革命宣传资料昭示了岭南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展览中,一件印有篆体“眜”字的封泥悄悄地躺在光亮的展柜中。由于体积小,如果不是为记者讲解的馆内工作人员特意提醒,记者也会像许多观者一样与它擦肩而过。没想到,这块不起眼的土疙瘩,居然对整个南越史的研究起过突破性的作用。

  现在许多人都知道,象岗山上的这座南越王墓,墓主是南越国的第二代君主——文帝赵眜。但是在历史书上,包括《史记》这样的权威著作,都把他的名字写作“赵胡”。2000年来,这是言之凿凿的信史,因为没有其他旁证,从来没有人怀疑过。所以当西耳室中出土了两枚印有“眜”字的封泥,不少人恐怕犯了蒙:此字必是人名。问题是此人是谁?是谁的名字,够资格作为“加密签名”陪葬放进这座辉煌的大墓中?

  出于学术的严谨态度,当年参与发掘南越王墓的考古专家和文博专家们对墓主的身份揣度花了一番功夫。好在2000多年来,这座大墓躲过了一波又一波盗墓贼的袭扰,完整无缺地留存到了1983年。不然的话,我们可以想象,类似封泥这样的东西,是不会有盗墓贼看上眼的。于是,它们也就只能在匆忙而混乱的盗掘中,和四处刨出来的寻常泥块一样,在地下水等的综合作用下,变成谁也认不出的泥巴。

  好在历史没有如果。象岗山汉墓出土的文字材料之多,超出了专家们一开始的想象。墓主身上随葬9枚玺印,最大的1枚是“文帝行玺”龙钮金印,还有“泰子”龟钮金印和“泰子”覆斗钮玉印各1枚,“赵眜”覆斗钮玉印1枚,“帝印”螭虎钮玉印1枚,其余4枚素面无文字。此外,在东耳室出土的乐器中,有青铜勾鑃8件一套,每件都錾刻“文帝九年乐府工造”;以及在西耳室发现的2枚“眜”字封泥、2枚“帝印”封泥。这一切确凿无疑地说明,它们就是南越王家的最高级别御用品,而“赵眜”即是墓主,也就是名字错了2000年的南越文帝。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