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的缅怀:只要走得动 就会来看你

2019-01-14 14:44:51 来源:中工网 作者:黄莺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万松岭上的于子三烈士墓,年年都有一群老人来祭奠从40年前的几十个到后来只剩一个,94岁的李德容还在坚持。

  72年的缅怀:只要走得动,就会来看你

  于子三的墓地就在杭州万松岭上,1997年成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后一堵石墙,以“学生魂”为题,记录了于子三的故事。

  他是山东人,浙大西迁贵州时,他考上了浙大的农艺系。因为品学兼优,工作负责,他得到了很多同学的支持,成为了学生运动的领导者。

  1947年5月他被选为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8月参与筹划中国学联杭州秘密会议,为中国学生大联合合作作出了贡献。9月,参加中共杭州地下党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青年社”,任浙大华家池分社负责人。10月26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狱中坚贞不屈,三天后被杀害于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狱中。

  牺牲时,于子三才22岁。他的逝去引发了又一次学运高潮——于子三运动。

  1948年3月14日,浙大各院系学生代表300余人组成出殡车队,将于子三灵柩安葬在万松书院边。

  李德容的女儿这样记录最近一次祭扫:清晨,良渚文化村的三位浙大老人如约坐上了7点发车的372路公交。老人们还在和睦小区站换乘155路,再到武林门站换乘102路,最后在万松岭路口下车,正好8点半多。

  作为一个旁观者,女儿细腻记录下了不爱说话的父亲(中)在祭扫时沉甸甸的心意:来到于子三墓前,先三鞠躬,我父亲轻语寡言,好像在和老同学对话……然后绕坟走一圈,走到“学生魂”墙,阅读碑文。

  走到纪念碑前注视着,好像与英灵对视。

  看到石碑一角砖剥落,如同伤了老同学的身躯,心疼。

  一段台阶又一段台阶,年轻时的李德容(左)能一口气走到墓前,十分钟就到了。再后来走上这段山路,要半个小时,走走停停。陪同来的女儿带着一张折叠椅,以备他休息。

  2018年已过去,李子的一则朋友圈消息还是陆陆续续有人来点赞留言。

  这个题为“72年的缅怀”的朋友圈消息,讲述的是她自家的故事——她的父亲李德容,是浙大学子于子三烈士的同龄校友。定居杭州40年来,父亲和众多当年于子三的“战友”有个约定,每逢清明和于子三忌日,都去祭扫。时光流逝,战友们一个个老去,2016年和2017年两年,祭扫者只剩下了李德容一人。

  如今李德容已经94岁,走到于子三墓前都要子女带着小凳子,随时准备歇一歇。即使这样,他还是说,只要走得动,就一定来看于子三。

  从几十人到三人 祭扫的老人越来越少

  从2018年开始,李德容祭扫又有了两个伴,一个是当年在杭高参加学运的陈纲,88岁。还有一个是在养老机构认识的、在写杭州学运史的高志雄,81岁。

  2018年于子三的忌日,三位老人结伴祭扫。

  翻山越岭来看你,这么多年程序未变——大家先列队、再献花、三鞠躬、默哀、绕墓一圈。“当年,我们扫墓的人多,有女同学还带着花,后来我们花也不带了。”李德容说。

  陈纲也笑了:“心意到了。”

  这样的思念,在于子三牺牲后,就没有断绝过。“我们这些当年参加学生运动的人,后来聚在了一起,就约着每年去祭奠于子三。1982年重聚的时候,相约要年年扫墓。”

  当年约定——每年清明和10月29日的忌日,9点墓前等,一起祭扫。如今存留最早的集体扫墓照片是1985年清明。

  “一开始,人很多,后来越来越少。”李德容说,不算2018年,2016年、2017年两次扫墓,都只剩了他一人。

  正如李子所写:“1982年去祭奠的老同学老战友有几十个,后来10多个,再后来几个,到2016年清明只有我父亲一个,单独守望久久。同学战友一个个来不了了,不是驾鹤西去就是卧病难行。”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