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解开中华文化密码 穿越三千年历史的传奇

2018-10-26 14:47:07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雅鸣 桂娟 李文哲 责任编辑:田苑淯颖 字号:T|T

  78岁的女考古学家刘一曼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观看她亲手发掘的卜甲(10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考古90年:还原一座繁华都市

  “恍惚间,商王朝从地下苏醒。武丁和妇好并肩而行,贞人在占卜,士兵在操练,祭祀如期举行。宫殿区外,两纵三横的道路上马车奔驰。密集的邑聚间,行人你来我往。不远处,西北流向东南的人工水渠南岸,铸铜作坊火花飞溅……”

  曾多年担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考古队队长的唐际根,不止一次地向人们“还原”这座3000多年前的商朝都城场景。

  在夜半时分的小屯附近散步,是新派考古学家唐际根的习惯,而小屯村北正是3000年前商王朝的宫殿宗庙区。

  支撑起考古学家如此浪漫想象的,是历代考古人对殷墟这座3000年前商都考古的丰硕成果。从这里出土的甲骨文、铜器、玉器、建筑基址及丰富的祭祀遗存,加上多学科跨领域研究,让上古商都“复活”。

  3300多年前的“盘庚迁殷”,因写入中学历史课本而妇孺皆知。如今的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曾是殷商王朝中心区域。随着商王朝的灭亡,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90年前,人们对商王朝的认知仍停留在《史记》3000多字的记载中。考古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撰写方式。1928年10月13日,中国第一代考古人董作宾在殷墟挥出第一锹。

  由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人担纲的殷墟发掘头10年,初步确认了安阳小屯村一带为商代晚期都邑。

  小屯,这个普通村庄从此声名鹊起。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立即派人,恢复因战火而中断了十几年的殷墟发掘,掀开了殷墟考古的新篇章。工作重点也从小屯扩大到了其他区域,大量刻辞甲骨、手工业作坊、防御沟、家族墓地、“四合院式”宫殿建筑等相继发现,大大丰富了殷墟文化的内涵。以小屯为中心,一个个新地名不断出现在考古报告里。

  今天所说的殷墟,横跨洹水南北两岸及其附近的20多个自然村落,面积约30平方公里。

  新一代殷墟考古人将目光转向了对商代社会细节的研究。比如从动、植物遗存看当时的自然环境,使用锶同位素技术研究殷墟的人口构成等。

  殷墟,得以更加细致入微的“还原”:商代晚期,随着人口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有大型道路系统和完善的水渠系统;手工业作坊沿水渠分布;以四合院建筑为主的居民点星罗棋布,居住的是以“族”为单位的贵族及平民,等级分明却井然有序……俨然是一座布局合理、人口众多、手工业发达的繁华都邑。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