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颐浩:经略有才干 国危荷重担

2018-04-26 20:46:49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鲍青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南宋草创之初,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叛贼侵凌,百事危难,步履维艰。立国君主赵构屡遭厄运,九死一生,所以安全感极其缺乏,疑心非常深重。高宗朝前期宰相中,赵构最信赖和倚重的,当属济南人吕颐浩。

  新旧融合,利则存弊则废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吕颐浩出生于济南府一户普通的官宦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均未仕宦,父亲也仅任过八品小官。

  这一年,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进行到第三个年头,朝内新旧两党的明争暗斗也日趋激烈。14年后,神宗驾崩,8岁的哲宗于幼冲即位,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笃信司马光的旧法学说,陆续贬黜支持新法的大臣,新法措施也大多被废止。年轻的吕颐浩,第一次感受到朝政的残酷与无常。

  8年之后,太皇太后去世,哲宗开始亲政。他随即起用变法官员,并改元为“绍圣”,表明自己要继承神宗的变法事业。当年的进士考试,皇帝亲出策论题,表达对旧法的不满:“朕之临御近十载矣,复词赋之选而士不加能,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商贾之路不通,吏员猥多,兵备松弛,饥馑频仍,此其故何也……”哲宗对过往朝政很不满意,要“绌元祐之政”,复神宗“新法”。士子录取也体现了哲宗的意图,“考官初取,多主元祐(旧党);覆考专取熙宁、元丰(新党)”。

  23岁的吕颐浩,对新法“存废”态度谨慎。他认为“常平法不宜废,如免役、坊场两法亦可行,惟青苗、市易当罢去”,“旧法新法,利则存弊则废”,凡利于民者,可存而行,凡病于民者,可废而止。新旧融合的吕颐浩,参与廷试并一举中第。

  吕颐浩被任命为大名府成安县尉。尽管只是微贱的小官,俸禄也很微薄,但他非常满足。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吕颐浩因丁忧返乡。吕家本不富裕,如今更陷入困境,吕颐浩只能“躬耕以赡老幼”,刚起步的仕宦生涯也被打断。虽然遇到挫折,但吕颐浩对未来依旧憧憬满满,鼓励自己“要须激昂壮志,修宦业以绍复先人之意”。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吕颐浩服阙,出任密州司户参军。随着阅历日丰,吕颐浩逐渐意识到仕途艰辛,高昂的情绪转而有些消沉。在给友人的诗中,他就流露出沮丧情绪:“宦途忽忽六周星,万事于今一未成。但著青衫趋冉冉,不知华发欲茎茎……”并表示希望回归田园,躬耕形隐。

  吕颐浩的悲观情绪没有持续多久,就迎来了仕途的春天。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吕颐浩受举荐为大名府国子监教授,8年后出任皇子博士。由于为官勤恳,吕颐浩官职不断升迁。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吕颐浩任徽猷阁待制、河北路都转运使。

  仕途相对顺利,使吕颐浩感到较为惬意。但这种愉悦的心情,很快又被苦恼所替代。看到同僚纷纷进入朝廷中枢,吕颐浩难掩自卑之情:“扁舟隐隐马骎骎,重到燕山感念深……青山岂乏归耕路,白发难忘报国心……”

  按照北宋制度,身为转运使的吕颐浩,完全有机会入朝为官。但北宋与辽、金的战争,彻底打乱了他的人生轨迹。

  忧心国事,阶下囚识康王

  宣和四年,辽为金兵所败,辽天祚帝出逃。宋徽宗认为这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好机会,就令内侍童贯为宣抚使,“举诸路之兵欲图燕、蓟”。

  骄横的宋军很快遭遇挫败,辽兵以奇兵断其粮道,宋军损失惨重,一溃千里。混乱中,吕颐浩坠马失道,迷失方向。他记述道:“望北斗南走,徒步六十里,赖幽人张兰僧引路,间关至涿州,仅能入城,而契丹之兵已围合涿州。被围凡十五日,郭药师以兵来解围。千余人乘雪夜行一百二十里至安肃军,又两日至雄州。”吕颐浩这才暂时脱离险境。

  宋军的惨败,彻底暴露了虚弱本质。金军趁着宋军南溃,顺势占领了燕山。北宋不得不用重金从金军手中赎取。宋廷置燕山府,令吕颐浩任河北路都转运使,兼经制燕山。

  燕山的防御力量,是投诚的三万契丹降军。但他们骄横难制,勒索不断,不仅拖累北宋财政,也引发诸多民怨。吕颐浩上书徽宗,认为“燕山一路费用如此。虽穷天下之力,竭天下之财,必无以善其后”。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