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西域研究贡献中国智慧——王炳华新疆考古寻踪

2018-04-25 20:19:0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子凡 责任编辑:靳不贰 字号:T|T

  【读书者说】

  王炳华先生是新疆考古人的代表。自196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王先生在新疆考古一线工作了40个春秋。2000年退休之后,他更是笔耕不辍,教书育人,继续着西域研究之路。新疆的考古学,从来不独属于新疆。新疆是丝绸之路上的桥梁,而新疆考古则为发现欧亚大陆上的文化联系提供了关键的证据。王先生在其考古生涯中,足迹遍及新疆各地,取得了无数的开创性成果。同时,王先生的目光并不仅仅局限于新疆,他的发现与研究为丝绸之路古代人类文明交往提供了来自中国学者的贡献。

  新近,中西书局为纪念王炳华先生80华诞,出版了《探索西域文明》一书。掩卷沉思,王先生的考古之路清晰可见,他的钻研精神鼓舞人心。

  天山中的行者 北疆考古的开拓与新概念的提出

  新疆号称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这里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所,更是游牧文化与绿洲文化交融之地。早期西方探险家的活动大多集中在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地区,新疆北部的考古则是一片空白。王炳华最早的考古工作便是围绕天山以北的游牧文化遗存展开,为新疆考古打开了新的局面。

  昭苏土墩墓与乌孙文化:伊犁河流域考古的开拓。1961年,王先生与王明哲、雅可夫对伊犁河流域9县的土墩墓进行了调查并开展试掘。1962—1963年,王先生又与易漫白、王明哲等在昭苏县夏台发掘了一大型土墩墓。这次发掘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正式拉开了伊犁河流域考古发掘工作的序幕。同年,王炳华在特克斯县采集到青铜器11件,指出过去认为“游牧区历史文化遗存贫乏”是一种误解,并提出了乌孙考古文化的概念。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对伊犁河流域考古的基本认识。

王炳华在尼雅考古现场

  “黄金”古墓与塞人文化:阿拉沟考古的收获。1976—1978年期间,为配合南疆铁路施工,王先生在天山峡谷中的阿拉沟主持发掘了墓葬85座。其中,阿拉沟东口墓葬出土了虎纹金箔、狮纹金箔等大量金器以及黑地红彩云气纹漆器、凤鸟纹刺绣等。王先生参考史料文献提出了“塞种文化”的新概念。阿拉沟发掘成果刊布后,黄金大墓的消息引起了轰动。然而在王先生看来,阿拉沟考古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墓葬中出土文物的多元性以及与周边地域的联系。这些伟大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丝绸之路上已经有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同时也揭示出天山峡谷在丝路上具有重要意义。

  通往精神世界: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的发现。198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先生发现了位于天山腹地的康家石门子岩画。岩画总面积达120平方米,画满了各种人物形象约300人,十分壮观。其中有不少男性生殖器刻画突出,甚至有交媾场景。王先生认为,岩画揭示了古人生殖崇拜的思想。此后,王先生还对阿勒泰山洞窟生殖崇拜彩绘、小河墓地中反映的生殖崇拜和数字“七”崇拜等文化思想进行了研究。由此可见,古人精神世界也是王先生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

  追寻人类足迹 青铜时代墓葬及古尸的发现与研究

  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前,新疆就是古代人类往来的重要通道。自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罗布淖尔、吐鲁番等地发现“与阿尔卑斯人种型相似”的古尸后,相关问题便一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一些过分片面地强调西来因素影响的观点,又带来了新的问题。王先生在新疆青铜时代墓葬及古尸方面的发现和研究,为破解新疆古代人类的谜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哈密五堡古尸的发现。1978年,在阿拉沟考古接近结束之时,王先生沿着天山向东赴哈密调查古代遗址,发现了五堡墓地。1978—1991年期间,他在哈密五堡主持过三次考古工作,共发掘墓葬114座。经碳14测定,墓葬年代距今约3000年。墓葬出土遗物相当贫乏,但令人惊异的是,在墓地中总共发现70余具干尸,其中有11具相对完整。此后,哈密古尸因其时代较早且数量较多而受到广泛关注。

  走进楼兰:古墓沟墓地的收获。楼兰的再次发现无疑是新疆考古史上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自20世纪初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到访楼兰后,楼兰考古一度陷入沉寂。直到1979年,王先生率队进入位于罗布泊西北的孔雀河河谷进行考察,发现了古墓沟墓地。除了为人津津乐道的“太阳墓”,古墓沟的另一重要发现是出土了一具发色金黄的女尸。随后的解剖分析说明头骨具有明显的欧洲人种特点。随着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日本NHK合作拍摄的展开,楼兰古尸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立即成了热点话题。

王炳华在古墓沟墓地现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