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交礼仪之争 沉甸甸的历史重负

2018-04-22 21:36:0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开玺 责任编辑:黄伟佳 字号:T|T

  ■王开玺

  上周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授王开玺携新作《清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之争》做客第十七期上观读书会,为读者讲述“清代外交礼仪之争与外交趣话”,探讨这段历史留给今天的经验与教训。

  大家都知道,自清代以来,特别是1840年以后,中国不但国势日渐衰微,而且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这段中国历史基本上就是一段屈辱史。这个就是今天我们谈论“清代外交礼仪之争与外交趣话”的历史基础。因此,无论是外交礼仪之争,还是所谓的“趣话”,其实都承担着沉甸甸的历史重负。

  做历史学研究和教历史课是不一样的。历史教学是告诉学生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讲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讲一个基本事实。而历史研究是对历史上的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一个人物,做出自己的判断。不是讲发生过什么事情,而是讲这件事情为什么这样发生、这样发生对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今天,我想把清代外交礼仪之争中的几个片段,向大家做一个粗线条的介绍。从这个粗线条的外交礼仪之争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样的历史现象、这种历史现象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要不要三跪九叩

  不同的国家之间要进行交往,进行交往就会产生外交礼仪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元首或者使者到另外一个国家后,受到什么样的外交礼仪待遇,反映了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的疏密程度。因此,外交礼仪在外交中虽然仅仅是一种形式,但可以反映出国与国外交中的重要信息。

  最初,处于强盛期的清王朝,在与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问题上,采取的是静待各国来归的无为政策。但自乾隆后期、嘉庆时期开始,随着与西欧、俄罗斯等国家交往的增多,理念上的矛盾冲突倍加凸显,礼仪之争苗头初现,随之愈演愈烈。不过,正是在这样的磨合与碰撞的过程中,双方逐渐地彼此适应,形成了一套对接方式。

  明代的时候,英国就向中国派遣了使团,但中途受到葡萄牙人的海上阻拦没有来成。到了清代的时候,1793年,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来了,1816年,英国的阿美士德使团来了,要和中国建立国家关系,建立商贸关系,从中获取各个方面的利益。

  阿美士德使团来中国,先是到天津海口。清政府派出了两名接待大臣苏楞额和广惠,他们陪同使团从天津海口到北京觐见皇帝。

  苏楞额告诉阿美士德,使团觐见大清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三跪九叩是什么礼节?跪下三次,叩头九次,这是我国古代政治生活当中最高的礼节。清政府认为外国人到中国朝见大清皇帝,必须要和中国的臣民一样行三跪九叩之礼,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面对这个礼仪要求,阿美士德使团有两种意见。第二副使埃利斯认为,使团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同清王朝建立外交关系,取得商业利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三跪九叩也在所不惜。

  但第一副使斯当东坚决反对。这个第一副使,1793年的时候,就和父亲随马戛尔尼来过中国,觐见过乾隆皇帝。乾隆还赏了他一个荷包。1816年的时候,他已经长大,作为第一副使来到中国。他认为,行三跪九叩之礼有损国家尊严,对谈判也不会起实质性作用,所以坚决反对。

  阿美士德认为斯当东对中国的情况比较了解,就听从了斯当东的意见,决定不在外交礼仪上屈服,不向清朝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

  但是,不行三跪九叩之礼,就没有办法见到清朝皇帝,没有办法完成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的使命。为此,使团和清政府接待大臣就外交礼仪进行了交涉和磋商。

  传旨将英国使团遣回

  英使抵达北京前,中英双方有一次重要的交涉,清廷要求阿美士德等演习三跪九叩之礼。阿美士德以本人“不敢私自更改本国礼节”,否则回国后,英王必定“重治我等之罪”为由,予以拒绝。清廷官员同英国使臣“自晨至午”,反复交涉,最后英国使臣表示:“跪一膝,一俯首之礼,贡使等所到各国,从无行过,今情愿加行九数”,也就是说,英国使臣同意以九跪一膝,九一俯首之礼觐见嘉庆帝。

  苏楞额等认为:“九跪一膝,九一俯首,与三跪九叩之礼,究不相同”,仍要求英国使臣“遵照三跪九叩”之礼觐见清帝。英国使臣再次以退为进说:如果清廷认为九跪一膝,九一俯首的礼节,“不似中华之礼”的话,那么,英国使臣可以“跪一膝,三俯首,如此三次,与三跪九叩之礼,似相仿照”。

  自英国使团在天津登陆后,双方谈判了很久,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直到阿美士德等人抵达北京圆明园门前时,双方都没有回旋余地了。阿美士德就说,我没有带国书,不能觐见嘉庆皇帝。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