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贤使能 皆随其材——治国安邦的关键

2018-04-16 17:54:22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黄朴民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对于“贤者”与“能者”,统治者都要倚重,都要任用,“自是任用,皆随其材”

  对于中国古代“因人授任”观念最形象、最贴切的表述,我个人认为当首推儒家“亚圣”孟子“尊贤使能”的理论。在孟子看来,人才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但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道德情操特别优秀,素孚清望,堪为楷模,但办事能力相对薄弱,权略机变相对逊色的“贤者”;另一类是道德品质也许尚有瑕疵,声誉名望或许不那么让人仰慕,可办事能力出色超众,韬略权谋老练娴熟的“能者”。前者乃是大旗,乃是招牌,治国安邦固然不可或缺;后者则是得心应手的工具,是使国家机器运转的动力,治国安邦更是须臾难离。因此,对他们,统治者都要倚重,都要任用,“自是任用,皆随其材”,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生而互补,并存而互用,庶几合乎中国哲学“同则不济,和实生物”的旨要。

  当然,让我们对孟子感到佩服的,是他进一步说出了统治者任用“贤者”与“能者”的不同原则。按孟子的主张,对于“贤者”,是要“尊”;对于“能者”,则是要“使”。合在一起,便是所谓的“尊贤使能”。具体地说,对待“贤者”是要给予崇高的地位,提供优厚的待遇,让他们以其无与伦比的道德魅力感化民众,从中体现国家政治的正确导向,是谓“贤者在位”。对待“能者”,则是要充分发挥其办事能力强、应变功夫深的特殊优势,让他们担任具体的官职,委以干实事的权限,多出业绩,快出业绩,是谓“能者在职”。孟子认为,统治者如果在“贤者”、“能者”两类人才的任用上能做到无所偏废,各有侧重,就算是真正掌握了用人的艺术,治国安邦便可很好地达到预期目标。

  魏文侯善于用人,充分发挥了人才群体上的矩阵优势

  证之于史,孟子“尊贤使能”的用人理念可谓是屡试不爽,成效卓著。战国初期,魏国在魏文侯的领导下率先崛起,称霸七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魏文侯善于用人,充分发挥了人才群体上的矩阵优势,而魏文侯善于用人的标志,又在于他在用人问题上正确区分了人才的性质,对“贤者”与“能者”予以不同的任用。

  史载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吕氏春秋·察贤》),对德高望重的儒学大师卜子夏等人尊礼有加,优遇无比,从而争取到人心的归附,民众的拥戴,使自己的政权拥有了道德上的合法性与优越性,这一招便是所谓的“尊贤”,“贤者在位”。同时,魏文侯也知道儒家人物普遍存在着“迂远而阔于事情”的缺陷,要真正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实在少不了“能者”们的帮忙。所以,他在尊礼卜子夏等“贤者”的同时,更注意将“能者在职”的用人方针置放在重要的位置,并在实际的政治操作当中加以具体的落实。让翟璜、李悝、西门豹等能臣干吏站到政治前台,承担起处理具体军、政事务的重任,甚至起用“母死不归,杀妻求将”,“贪而好色”,人品颇受诟议,但能力超群、办事干练的吴起。这就是所谓的“使能”,“能者在职”。总之,“尊贤”与“使能”双管齐下,两手都硬,魏文侯在治国安邦问题上不能不大获成功,而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崛起也就丝毫没有什么悬念了。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