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2.5亿年前“谋杀案” 它们为啥死得比恐龙还惨

2018-04-13 20:55:0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陆成宽 责任编辑:柒月 字号:T|T
  嫌犯二

  一箭双雕的杀手 ——大陆风化作用

  沈延安课题组也赞成是西伯利亚火成岩省的喷发诱发了此次生命灭绝,但他们指出,大规模火山喷发只是扣动了生命灭绝的扳机,而大陆风化作用,则加速了射向二叠纪生命的子弹速度。

  由于二叠纪末灭绝事件同时造成了陆地和海洋生命的灭绝,因此如何联系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改变与生命灭绝的关系一直是重要的科学问题。而大陆风化作用则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的纽带之一。

  所谓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沈延安表示,在灭绝事件发生前夕,海水的锂同位素组成发生了显著降低,这一特征一直持续到早三叠世初,指示了当时快速增强的全球性大陆风化作用。

  “大陆风化作用的增强将生命营养元素,比如磷、氮、硅等带入海洋促使海洋的初级生产率增高和海洋的富营养化等,这类似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现代近海海域和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而这些生物和化学过程又消耗了海洋中大量的氧气。因此,这是造成海洋缺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海洋的缺氧可以直接导致海洋中各种生物的大量灭亡。”沈延安说。

  嫌犯三

  深藏不露的奸细 ——海底可燃冰

  除了上述两种说法外,还有人认为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的“凶手”是海底可燃冰的快速分解。

  海底可燃冰主要指埋藏于海底沉积物中的甲烷,由于海水的巨大压力,它们在300—500米的深处能够稳定存在。但是,如果压力突然减小,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甲烷就会迅速释放到海洋和大气中,在大约10—20年的时间内迅速转化为二氧化碳,由此引起全球变暖,导致生物灭绝。

  但是沈延安指出:“在二叠纪末期,引起‘可燃冰快速分解’的地质因素主要是海平面的突然降低。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海底可燃冰的快速分解是局部的,它可能是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的因素之一,但绝不是主导因素。”

  此外,还有人认为,“天外来客”在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中扮演着“毁灭者”的角色,小行星或彗星猛烈撞击了地球,其造成的强烈震波瞬间杀死了上千平方公里内的所有生物。但对于这理论,至今也没能发现非常确凿的地质证据。

  相关链接

  在浩劫中逃出生天的生物

  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给世界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但即便环境再险恶,仍有少数陆地和海洋物种成功活了下来。

  “这些物种都是抗压能力强、忍耐度很高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说,“比如海豆芽,就是成功活下来的海洋生物。”从外形上看,它更像是“肥胖版”的豆芽,是世界上已发现生物中历史最长的腕足类海洋生物,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

  而存活下来的陆地生物要比海洋生物多一些,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植物学家王军指出,包括蕨类、石松类、有节类、银杏类、松柏类都延续了下来。“这些延续下来的是以大类划分的,但每个大类只有几个种成功活下来。”比如古银杏,那个时候的银杏和现在的完全不同,“树叶分叉很多,而且叶子和毛发的样子差不多。”

  “虽然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破坏性巨大,但是也留下了巨大的生态空间。”沈树忠说,这也为接下来的三叠纪的陆地、海洋生物,甚至为很快出现的地球霸主——恐龙提供了生态发展的机遇。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