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黑暗过后是黎明

2018-03-23 19:02:04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沈轶伦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1927年,新西兰青年路易·艾黎来到上海的时候,手里只持有6个月的签证。当时的他,对中国共产党一无所知。

  后来在愚园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和共产党人交往所引发的心灵震颤,让他无法置身事外。他完全没有料想,他将在这个国家度过60年,并直接参与接下去的风起云涌。

  一

  因为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结交了中国朋友,1927年4月21日,即将年满30岁的新西兰人路易·艾黎从十六铺下船进入上海,想看一看向往已久的东方。

  迎接这个好奇青年的,是马路两侧电杆上挂着盛有人头的笼子。

  这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后的第九天,上海工人纠察队已经牺牲100余人。在租界和华界内,外国军警已搜捕了共产党员和工人1000余人,交给蒋介石的军警。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被迫停刊,整个上海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氛围中。路易·艾黎刚刚上岸,就被路边的人啐了一身唾沫,他满脸茫然: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此时的上海,五方杂处、华洋共治。即便遭遇那样的惨剧,但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只管扩大自己势力范围,在上海越界筑路正酣。随着外滩中心线西移,在当时沪西一条名为愚园路的路上,不少公寓、别墅渐次出现,一片血雨腥风之中,这个洋人管辖下的区域,竟成一方暂时得到静谧的住宅区。

  在愚园路的西端,于1925年出现了5排共39幢新式里弄楼房,由永安和先施两大百货公司合资兴建,名为亨昌里。楼房均为假三层,二层的楼顶上有阁楼和天台、烟囱。西面的墙面在二层都凸出一个2平方米左右的阳台,用铁栅栏作围,入住者多为两大百货公司的职员。

  苦于《向导》被停的共产党人,正在急切地寻找新的编辑部办公地点。低调、隐蔽和处于洋人管辖下的亨昌里,成为他们的目标。1927年10月24日,瞿秋白悄悄进入今愚园路1376弄34号(原亨昌里418号)。《向导》已经难以为继,共产党人们决定创办一份新的中央机关杂志——《布尔塞维克》(《布尔什维克》)。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毛泽东、周恩来等成编委会。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办公地也设于此。

  毛泽东在1929年11月28日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就曾要求中央寄送《布尔塞维克》杂志等刊物:“惟党员理论常识太低,须赶急进行教育。除请中央将党内出版物(布报、《红旗》、《列宁主义概论》、《俄国革命运动史》等,我们一点都未得到)寄来外,另请购书一批……我们望得书报如饥如渴,务请勿以事小弃置。”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关键时刻,沪西的居民区里,百货公司职员和他们的家属进进出出买菜烧饭。没有人注意,这里有一群人正在埋头写稿、编辑,从这里发出的刊物及时传达了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许多重要决议和指示,直到1932年7月。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