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于清乾隆时期的羊角灯胡同和羊角灯

2018-03-22 17:11:38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张亚群 李帆 责任编辑:黄伟佳 字号:T|T

  就什刹海地区的胡同名称而言,大致可归类为姓氏人物、河湖桥梁、寺院道观、行署衙门、商肆集市、府邸名宅、地标建筑、百姓生活、方位顺序、地形地貌、花草树木、军事设施、仓储作坊等十余种。其中与百姓生活相关的名称最多,像棉花胡同、藕芽胡同、馓子胡同、酒药葫芦胡同、抄手胡同、麻花胡同、铜局胡同、帽局胡同、花局胡同、扁担胡同、花针胡同、豆腐巷、水车胡同、水罐子胡同、簪子胡同、铁炉胡同、毡子胡同……其中还有一条以“羊角灯”命名的胡同。

  羊角灯胡同成于乾隆时期

  据《什刹海志》记载,羊角灯胡同形成于清乾隆时期。整条胡同呈东西曲折走向,全长168米,平均宽度3米。由于胡同东西两个出口宽度不同,加上胡同中部有道向北的折弯,从高处看犹如横亘于胡同之间的“羊犄角”。

  或许有人要问了,既然胡同像“羊犄角”,那胡同名称肯定与“羊犄角”有关,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史料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古人晚上外出多用灯笼照明。在众多的灯笼品种中有一种用羊角制成的灯笼,俗称“羊角灯”。“羊角灯”的外形并不是羊犄角形状,而是两头尖中间鼓“其形如枣”状的灯笼。

  由于“枣”形状的羊角灯与现在羊角灯胡同的走向存在很大差异,由此推测在羊角灯胡同形成之初,应为东西两端狭窄,中间宽敞的地貌特征,由此这条胡同被叫作“羊角灯”。由于有些人没有考虑到“其形如枣”这一因素,而误解为胡同名称源于“羊角一样的灯笼”。

  关于“羊角灯”坊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唐代到明代期间,用羊角制作的灯具统称为“明角灯”,或者叫“大明灯”。清王朝定都北京城之后,担心百姓利用“大明灯”之名犯上作乱,就改成了“羊角灯”,简称“角灯”,这种叫法一直沿用到了民国年间。

  古人在制作羊角灯时,非常讲究工艺流程。工匠们先选用优质的羊角,截成圆筒状,放进开水锅里和萝卜丝一起焖煮,待煮软后,用锥形楦子填充。接着再反复焖煮,再不断地填充,直到羊角变成透明的灯罩为止。加工出来的羊角灯坚固耐用,抗风能力又强,是人们晚间常用的照明工具。连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中也有使用羊角灯的内容。

  除了因形状而得名的说法外,还传说这条胡同中曾有制作羊角灯的作坊,甚至还与保护和珅府安全的兵丁们有关。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