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廉政

2018-03-19 20:59:06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周游 责任编辑:黄伟佳 字号:T|T

  作者:周游

  有人认为,民以食为天,吃吃喝喝是人之常情,大吃大喝也无可厚非。其实,从吃喝可以看出为官是否清廉,为人是否正直。本文撷取中国历史上几个廉吏在吃喝方面节俭的事迹,以彰显他们的廉洁风采。

  一 晏婴

  “廉政”一词最早亮出于晏婴舌尖之上。

  晏婴(公元前578—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做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位君主的宰相。晏婴之所以能“三世为相”,自然与其善于安身处世有关,更因为他清廉从政而受朝野好评。

  晏婴始终认为:“廉者,政之本也。”有一天,晏婴准备用餐,齐景公的使者来了,遂把饭菜一分为二,结果两人谁也没有吃饱。使者就将此事禀报了齐景公。齐景公不解地问道:“堂堂一个相国怎么贫穷到这般境地呢?”于是,齐景公也到晏婴家去蹭饭,亲自考察他的生活状况。晏婴十分热情地接待了齐景公。不一会儿,饭菜就上桌了。不过,齐景公没有看到什么珍馐,也不见什么美味,主食就是脱去糠皮的小米,佐餐的有晏婴打猎的三只小鸟,还有五个煎鸡蛋、一盘炒苔菜而已。齐景公慨叹道:“晏子啊,你是相国,竟然如此贫穷!可我却根本不知情,说来,这是我的罪过呀!”晏婴却说:“大王想到哪里去了?现在社会物资匮乏,脱糠米饭是士人常吃的第一道食品,飞鸟是士人常吃的第二道食品,苔菜和鸡蛋是士人常吃的第三道食品。晏婴没有超人的德行,却一个人吃了三道士人的食品,这都是大王的恩赐呀!晏婴不穷。”

  事后,齐景公派人送给晏婴很多财物,作为招待宾客的费用。前两次都被晏婴退回。第三次,他向齐景公拜谢道:“我真不穷。大王的恩赐足以泽及我三族和我的朋友,而且还有余钱来赈济百姓,可见大王给我的赏赐已经够丰厚的了……钱多了不是什么好事,很容易得罪人。再说,人死了之后,所有的财物都要归于他人,那些拼死拼活搜罗钱财的人只不过是在替别人当钱柜而已,聪明人是不干那种傻事的。我只要每天有一身衣穿,有一碗饭吃,免于挨冻受饿,就心满意足了。”齐景公说:“管仲曾经接受了桓公五百个书社的封赏,您为什么不接受我的赏赐呢?”晏婴答道:“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晏婴常和齐景公探讨廉政问题。据《晏子春秋》记载:“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晏婴以水之品性比喻为政之德,认为只有如水一般保持至清之德,才能涤除尘垢,使政治永葆清明公正。

  二 羊续

  如果您去参观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机构的标本──平遥县衙,就会发现在那古朴庄重的悬山顶、歇山顶的侧面有个“悬鱼”的饰物。导游解说:“县衙是木结构建筑,自然易燃,上面悬一条鱼,也就有水,水能克火,所以悬鱼辟火。”这个解释似是而非,其实,“悬鱼”还有示廉的意思。

  “悬鱼”这一典故源于《后汉书·羊续传》。羊续(142—189年),字兴祖,兖州泰山郡平阳县(今山东新泰)人。东汉时期大臣、廉吏,为西晋初年名将羊祜祖父。历任扬州庐江郡太守、荆州南阳郡太守。羊续出任南阳太守的时候,府丞焦俭曾献上一条生鱼,羊续收下后将鱼悬挂在庭院之上。不久焦俭又进献一尾鲤鱼,羊续便出示悬挂的生鱼,从而断绝焦俭的心意。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