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原因导致古代官德考评制度约束失效?

2018-03-19 20:55:38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刘绪义 责任编辑:黄伟佳 字号:T|T

  作者:长沙税务干部学院教授 刘绪义

  古代官德考评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官德考评制度化无形中与儒家的德政传统扭结在一起,给官员形成一种巨大的压力与约束。一方面确实产生了一批好官,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由于官德考评无法量化,特别是唐宋以后有意识地将官德考评分等评定之后,迫使官员不得不更加注重考评结果,导致出现造假倾向。

  古代官德考评从制度到文化都给了官员巨大的约束与压力,然而,并不能阻止官员的道德堕落甚至腐败丛生。官德考评制度化的约束失效更为普遍,其原因有三。

  官德考评取决于上司爱憎,导致唯上倾向更为明显

  从历史上来看,官德考评在制度上存在一个根本缺失,就是被考核的对象没有申述的可能。制度上没有规定被考核的官员如果对考核结果不满意可以申述。这样一来,就导致魏征所说的“取舍在于爱憎,轻重由乎喜怒”,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在亲历者魏征看来,是“君私于上,吏奸于下”。唐代考评官员程序分司考(州考)和总考两步。司考由本司或本州长官主持,总考由考功郎中和员外郎主持,尚书仆射和侍郎负责。另外还派专人监督。考核每年定期举行一次,按优劣、分品由主司、吏部、尚书省和皇帝加以奖惩黜陟。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主要由州郡进行。可见,官德考评的权力都掌握在上司手里,上司的喜怒爱憎直接决定被考核官员的升降奖惩。不少官员不得不迎逢上司,或奔走送礼,或暗结行贿,助长腐败风气。

  清代季振宜公开批评,外官考满从州县由府厅至督抚,前后经过五六个衙门,层层剥核,州县势必刻剥小民以贿上官,武官则克扣兵饷,相习成风。

  法之不存,德将焉附,这是导致官德考评约束失效的根本原因

  深受儒家德政思想的影响,历代帝王大都强调德治,然而,德治必须依赖于法,法之不存,德将焉附?离开了法治的德治,很大程度变成了一种“术”。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