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司马温公祠:粹德辉煌流涑水 清忠发越秀峨眉

2018-03-07 20:39:16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史莉 责任编辑:风华 字号:T|T
  司马光自题诗云:“黄面霜髭细瘦身,从来未识漫相亲。居然不肯市朝住,骨相天生林野人。”高大魁梧的司马光老年布衣铜像肃立在广场中心,身为高官名流,却是平民形象,其高风亮节万古流芳。司马光逝世后,哲宗皇帝追封他为太师,赠温国公,谥号文正,于是又称温公。启功先生书写的“司马温公祠”五个大字在冬日阳光下熠熠生辉。

  

  温公神道碑堂,亦称杏花碑厅。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的司马光退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15载春秋更替,世事变迁。65岁时,司马光全部修完《资治通鉴》的最后部分,奏进神宗皇帝。宋神宗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并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元丰八年,年幼的宋哲宗即位,对司马光极为敬重的太皇太后摄政,召回司马光,拜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8个月后,司马光病逝于相位。司马光逝后第三年,宋哲宗为司马光立了这块神道碑,御笔篆额曰“忠清粹德”。碑文则命当时的大文豪苏轼撰文书写。元祐九年,因章、蔡等人构陷,这块分为碑首、碑身、碑座的碑身被砸,碑文被凿,并被深埋于地。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1149年,夏县县令王廷直来祭拜司马光,眼前是一片荒凉景象,神道碑的碑座旁,一树茂盛的杏树繁花似锦虔诚护佑。王廷直命人在树下挖掘,得4段断碑于泥土中。可碑身已经严重毁坏,字迹难以辨认。他临风洒泪,仰天长叹:“斯文不重摹,何以洗先民之污?斯碑不再立,何以慰人鬼之泣?”经多方寻找,在司马光的曾侄孙司马通、司马作的家中找到了苏轼的旧本。因找不到和旧碑大小相近的巨石,所以只能令人将四块断碑磨平,两侧规整,以其宽为高,依照旧本,重新镌刻,连同额、跋共6石立之,后来守坟的园珍和尚用私钱盖了这座亭子将其保护起来。因碑从奇特的杏树下找到,所以又称它为杏花碑。这块碑文是苏东坡奉旨撰文并书写,全文共2760余字,是目前保存苏东坡楷书碑文中字数最多、文采最好的一篇真迹,极为珍贵。苏东坡把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政治抱负凝结成的万千感慨以及对司马光的深切怀念都融入这篇碑文之中,文采飞扬,令人荡气回肠。

  

  温公祠堂。在宋朝时原建有祠堂三间,明代嘉靖年间,山西巡察御史朱实昌将其扩建为五间。祠堂内塑有司马光四代五人像,即司马池、司马旦、司马康、司马朴和司马光的塑像。以司马池为主,按辈分排列,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院内除了碑亭还有廊房、祠门等。后来,因历经战乱,司马家族四代人的塑像及部分建筑相继毁坏。上世纪80年代,对祠堂进行了维修,并重建了碑亭和东西廊房,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余庆禅院的建筑、石碑、雕刻,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都静默地立着。这座禅院,是司马光祖坟的香火院,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取其“积善之家庆有余”,在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赐名为“余庆禅院”。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