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前门头沟煤矿的真实一面

2018-02-13 19:35:07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时玉珍 责任编辑:王一 字号:T|T

  ▲门头沟煤矿拥有当时全国最现代的装煤场,条条铁路与巨大的贮煤柜,给人一种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已经启动的感觉。

▲身处煤山之中,满眼看到的除了煤炭就是各式各样或宽或窄的铁路和电线。

▲巨人般的钢筋水泥井架。

  ▲煤矿最怕三样——塌方、漏水、瓦斯。这三样中尤其怕的是瓦斯,瓦斯不仅能毒死人,还能引起爆炸。图中就是当年门头沟煤矿的瓦斯防治人员。

孙明经站在高高的运煤高架桥上留影,他的身后是大山和散居民房。

▲门头沟煤矿工人正打开巨大的贮煤柜,煤自动流进运煤列车的车厢。

刚刚从井下升井的矿工。

井架下,矿工正在向外推刚刚从井下升井的两辆运煤翻斗车。

  1937年,中国知识分子想得最多、说得最多的是“救亡”。当时,日本人已经占领东北,又在觊觎华北。要“救亡”就必须唤醒群众,可是华北当局不许宣传“救亡”,在公开场合也不许说、印、写、唱“抗日”两个字。报刊只好用“XX”来代替“抗日”二字。当时,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中国教育电影运动”,希望通过电影和照片教育国民,激起他们反侵略的斗志。金陵大学教授孙明经就是“中国教育电影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1937年2月,孙明经为了拍摄教育电影《故都北平》,第一次来到了京西门头沟。

  自古,门头沟就以煤矿闻名。1883年,门头沟开办了第一家近代煤矿——通兴煤矿。通兴煤矿开始是一家官办煤矿,经理名叫段益三。开办七年后,通兴煤矿与美国矿商合资组成了中美公司。公司开发得顺风顺水,获利颇丰,引起国内外商业界注目。不久,煤矿租给英商,成为英商独办。由于大清矿务章程规定不允许外商在京畿一带独办矿务,因此,1908年该矿又改为中英合办,改名为中英门头沟煤矿。民国初年,门头沟煤矿每天产煤达500吨。为了将这些煤及时运出,1914年修建了小铁路,煤炭开采上来后,直接送上火车,运到北京、天津各地。

  中英门头沟煤矿在当时的中国属于比较现代化的一处煤矿。一号立井始建于1917年,井深300英尺,为通风井。二号、三号立井深600英尺,西井深900英尺。1917年,矿上又建了锅炉房和发电机房。发电机房装有2台发电机,每台750千瓦。为了扩大销售,门头沟煤矿分别在前门和西直门设有煤栈,西直门设有炭场,并在前门、安定门、朝阳门设有贮煤场。

  虽然门头沟煤矿获利丰厚,但是资方对矿工却十分苛刻。据当时的《晨报》载:“矿工每日自午前六时左右入窑,至午后五时至六时余出窑,终日竭力勤工,不过谋得两餐而已。挖煤工人每窑约有三四人至七八人不等,每日工资仅四小枚铜元上下……窑内暗黑如漆,工人往来,头上均置有铅制的油灯,灯系长嘴式,长方形与小酒壶相等,内置灯油。灯由绳烧,系颅顶周围下方,灯置头前,但多偏一方,以防障碍视线。挖煤工人用中国式锹挖煤,拉煤工人由窑底拉出时,身体向前倾斜,用力拉之,有时匍匐用两手引走,以图省力,至拉出窑门时,已气竭声嘶,状极可怜,工人均裸体,面目及躯体均暗黑似煤。运煤工人每日只能拉运七八次而已,腰间系有饼袋,饿即食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掌握了运输大权,英国经理麦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寻求日本侵略者保护,于1938年6月“请”日本人白乌吉乔来矿当顾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全面对日宣战。麦边看到保住煤矿几无可能,于是将煤矿49%的股份拱手让给了日本军部。

  直到抗战胜利以后,门头沟煤矿才回到中国人手中。孙明经拍摄的这组照片,便反映了七七事变前门头沟煤矿的真实一面。(文/时玉珍 图片/孙宇静)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