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表彰“杰出人物”

2018-02-07 10:50:34 来源:光明网 作者:刘永加 责任编辑:黄伟佳 字号:T|T

  宋代的名臣王旦,历任参知政事、宰相,他虽身居高官,但为官始终是清正廉明。作为国家的栋梁,王旦去世后,宋仁宗亲自为他撰写了“全德元老之碑”的碑额。同时代的名臣范仲淹坚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一心为国为民办实事。范仲淹去世后,宋仁宗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亲书褒贤之碑,还安排欧阳修为他撰写碑文。

  除了皇帝的嘉奖,老百姓还会写歌谣、请求留任等方式表达他们对“杰出人物”的敬意。西汉时期的召信臣以及东汉时期的杜诗,都做过河南南阳的太守,而且两人都实行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因此南阳人送给他们这样美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后来的“父母官”一词,就是从这里演绎而来的。“召父杜母”也作为成语流传下来。

  东汉名臣种暠(hào)先任益州刺史,颇有德政,后来凉州羌人发生骚动,朝廷便任命种暠为凉州刺史,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住了羌人,发展了生产,很得百姓欢心。后来种暠被征召升迁时,百姓都到朝廷请求留下种暠。执政的梁太后叹息说:“没有听说哪个刺史得人心有到这个地步的。”于是批准了他们的请求。种暠又留任一年后,升汉阳太守,戎夷的男女将他送至汉阳郡境里,种暠向他们作揖致谢,大家才返回。

  明代况钟主政苏州时,为政廉明,务实爱民,深得百姓爱戴。治理苏州10年任满,照例应该上调朝廷任职,可是苏州府的士民张翰等一万三千人联名上书,恳请况钟连任,最后,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准奏。人们为此还有歌谣“况青天,朝命宣。早归来,在明年。”

  明代李信圭,洪熙年间(明仁宗朱高炽)初为清河知县(今江苏淮阴,并非如今河北邢台清河县)。上任后,他一边整顿民风,一面上书朝廷,请免一切防农之务,当地才渐渐有了农桑的条件。正当清河景况稍缓之时,不想又遭大旱,饥民遍野。李信圭奔走于上官,请放贷济,减缓征派。除了旱灾之外,当地还常遭受淮水的涝灾,每逢此时,李信圭察访民情,请求救济。他家中老母中风在床,李信圭白天忙政务,晚上侍奉老母,为清河吏民做出了表率。后朝廷决定擢升他为蕲州知州,而清河百姓闻讯,出动了五百多人赴京上书乞留,朝廷看到李信圭如此得民心,就授予他知州之职,仍留清河县事,李信圭在清河呆了二十二年。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