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个被忽略的重大转变

2018-01-31 09:07:47 来源:光明网 作者:侯中军 责任编辑:黄伟佳 字号:T|T

  欧洲发生的战争是否会祸及中国,是当时北京政府主要考虑的问题

  欧战爆发之后,北京政府几乎同日就得到消息,并抱定了对欧战的中立态度。因交战双方在华各自拥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欧洲发生的战争是否会祸及中国,是当时北京政府主要考虑的问题。此时北京政府对国际法的掌握和了解已经非常深入,于是冀图运用通行的国际规则,尽量避免受到战争的影响,其宣布中立之举,亦属依据国际法做出的应对策略之一。宣布中立之前,北京政府最关心的是近邻日本采取何种行动。在宣布中立时,北京政府并未预想到日本将会加入战团,在未得最佳外交形势的情况下,于1914年8月6日宣布中立。中国宣布中立后,日本很快紧随英国于8月23日对德宣战,随后出兵中国山东,攻占青岛及胶济铁路。巴黎和会上中日纷争和交涉的根源自此种下。

  如何收回山东权益,成为一战爆发后中国政府面临的关乎自身主权的重大问题。其核心当是设法收回被日本侵占的胶州湾、胶济铁路及相应的权益。达到此一目的的最佳外交途径,莫过于参加战后和会,于会上伸张自身的权利及主张。

  为了获得参会资格,中国方面进行的外交交涉及国际活动大体可分为两个线索:一是寻求参战,结果是当然地加入和会,在会上维护自身利益;二是不参战,但加入和会,并运用各种手段达到维护自身权利的目的。寻求在不参战的情形下达到加入和会的目的,是这一时期中国的主要考虑。

  从准条约的视角而言,华工赴欧是中立时期北京政府的变相参战行为之一。日本则不甘心交还山东,遂对华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妄图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独霸中国。英国方面的档案表明,英国对日本有意利用英日同盟加强其远东霸权的做法非常不满,在施压中国接受“二十一条”的同时,亦逐步认识到日本的野心,为战后解散英日同盟埋下了伏笔。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