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笼儿”里的老北京冬天

2018-01-17 10:34:04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邱崇禄 责任编辑:黄伟佳 字号:T|T

  用竹坯儿编制烘笼,工序复杂,主要工序有去稍、破竹、劈条、取层、启篾、编织等,制作方法比做铁丝烘笼难度要大,编制这样的烘笼,需要一定的手艺。

  还有一种烘笼是用荆条编制的,其形状和大小,就像一个装水果用的倒扣柳条儿筐。这种烘笼受编制材料的限制,表面粗糙,重量比前两种要重,刚开始启用时荆条本身易掉色,容易污染衣物,因此,讲究的家庭多用它来烘烤质地粗糙或者布料不是上乘的衣物。

  小时候,我家里有两个烘笼,一个是竹坯儿编成的,一个是父亲用铁丝窝制成的。竹坯儿编制的那个,由于使用的年代久远,竹坯儿的表面油光水滑,早已变成棕褐色的了。冬季的每天早晨,我还没出被窝儿,母亲会用它在火炉上烘烤我的棉衣棉裤,使冰冷的衣裤干爽舒适,我穿上暖意如春的棉衣棉裤,欢蹦乱跳的去上学。

  小时候,日杂商店和集市庙会上有各种材料制成的烘笼出售,也有游走胡同中的篾匠制作的竹坯儿烘笼或铁丝烘笼沿巷售卖。每到暮秋时节,正是他们繁忙的时刻,自行车后座两侧的挂袋中插满制作烘笼的材料或挑着制作烘笼材料的担子在胡同中边走边吆喝:“做烘笼哎——”,篾匠的吆喝声会传得老远。

  很多年后,随着女儿的出生,我还制作过烘笼。女儿刚出生时,能吃能喝能泄能睡,自然“褯子”就不够用。到了冬天,往往是这批还没洗完,那批却还没晾干,忙得焦头烂额。这时我想起了烘笼。女儿出生的年代,日杂商店早已没有烘笼售卖。我学着父亲当年制作烘笼的样子,自己制作了一个烘笼。烘笼做好了之后立马儿就派上了用场。打开燃烧充分的炉火,把烘笼放在炉盘上,将湿“褯子”覆盖在烘笼上,一会就干了。到了晚上,煤炉封火后,炉盘的烘笼上可以覆盖几层湿“褯子”,次日早晨就全部干透了。不仅“褯子”,女儿的小衣裤、小垫子,甚至大人的衣服裤子窗帘床单等都可以叠放在烘笼上烘干。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