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故居里忆往昔

2017-12-13 11:38:50 来源:光明网 作者:祁建 责任编辑:朝画西施 字号:T|T

  大杂院里少有人进出,我上前和一位老者攀谈起来,老人姓雷,今年71岁。

  “常有人来参观吗?”我问。

  “很少有人来。”老人回答。

  “听说过这里的住户动迁吗?”我再问。

  “去年有人来丈量过,但又没信儿了。”老人如实回答。

  我索性退出院落,在故居四周徘徊。通过与周围建筑对比发现,谭嗣同故居因正好在宣南北半截胡同的西侧,在近些年的城市建设中“幸免于难”,而北半截胡同东侧就没有这么幸运,北半截胡同东侧已被辟为大街。如今,饱经沧桑的浏阳会馆凸出于大街西侧,站立门前,举目北望,菜市口犹在眼前。

  此时,我脑海里上演这样一幕:百年前的那个秋日,谭嗣同端坐在自己的“莽苍苍斋”中,安然品茶,平静地等候清兵上门拘捕。这是何等的沉稳与凛然。我一直在想:面临生死抉择,谭嗣同何以选择后者?

  回溯19世纪末,甲午海战的失败,台湾、辽东土地的割让以及二万万两银子的赔款,使中国面临深重的灾难。谭嗣同写出了悲怆痛切的诗句:“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如何使炎黄子孙的神州大地存立于天地之间?谭嗣同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最后得出结论,要救亡图存,必须“尽变西法”。

  谭嗣同将自己所著《仁学》称为“冲决网罗之学”,他要冲决一切封建网罗。这表明他对维新变法的艰难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戊戌变法面临夭折关头,谭嗣同拒绝了梁启超等人出逃避难的苦劝,傲然宣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狱中,谭嗣同镇定自若,于壁上题写一首绝笔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中的张俭、杜根都是为国蒙冤的汉代忠臣。前者因疏劾奸佞侯览而遭迫害,流亡在外,却得到百姓的掩护。后者因劝邓太后归政于皇帝而被判处死,因行刑者手下留情得以逃生。“去留肝胆两昆仑”是在宽慰逃难中的战友,暂时避难是为了保存实力,将来完成振兴中华的伟业。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