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至暗之后 破晓之前

2017-12-08 14:51:18 来源:光明网 作者:李星 责任编辑:黄伟佳 字号:T|T

  1940年5月中下旬,随着纳粹的屠刀在西欧无情扫过,小国如多米诺骨牌纷纷倒下,连传统陆军强国法国也被打垮,英国军队的主力———远征军被重重包围于海边,在短短几个星期,西方文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丘吉尔二战回忆录第一卷用“风云紧急”命名,可谓恰如其分。近几年,涉及这段历史的英国电影也不约而同地推出,包括《赎罪》《国王的演讲》《敦刻尔克》和《至暗时刻》。

  或许,时至今日,面对种种挑战,英国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使丘吉尔和他所经历的“至暗时刻”再次被摆到了聚光灯下,成为供后人参考的素材。历史上,总是存在这些平时并不讨喜,但关键时刻却能成为民众倚仗的人物。美国海军五星上将、被下属形容为“用喷火器刮胡子”的欧内斯特·金用一句大白话概括了这一现象———“每当大事不妙,他们就会来找龟儿子了。”正如电影简单提及的那样,丘吉尔之前“黑历史”不胜枚举,一直被视为带点神经质、夸夸其谈的人物,但真是到了危如累卵的决断时刻,诸多平庸政客束手无策,只有这位具有坚强神经和坚定立场、熟知英国人民性格和历史的人物,才能主持大局。

  丘吉尔之所以能成为类似于旧约先知式的人物,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深厚历史感。丘吉尔家族本身是英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他出生的布伦海姆宫,是王室为了答谢其先祖马尔伯勒公爵战胜路易十四而赠送的礼物。在印度灼热的阳光下,当别的轻骑兵军官在午休或者游憩时,年轻的丘吉尔少尉在手不释卷地阅读母亲邮寄来的书籍:吉本、麦考莱等人的史书塑造了他的世界观。对丘吉尔而言,历史就像是一座画廊,里面复制品很多,原品很少。邪恶一次又一次地以不同形象出现,对文明提出挑战。

  丘吉尔初出茅庐的第一战,就是英埃军队打败马赫迪国的恩图曼战役。丘吉尔中尉在此战中,作为枪骑兵参加了冲锋,和超过己方人数四倍有余的敌军步兵进行了激烈战斗。他的头脑也在阅读和阅历中逐渐成型,即便一战后的世界渐渐引入了道德相对化的观念,维多利亚时代的老派思想逐渐受到嘲笑和排挤,他却吾道一以贯之。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