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畬卖《平复帖》 为母治丧

2017-11-17 08:59:04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周劲思 责任编辑:朝画西施 字号:T|T

溥心畬

溥心畬

  ◎周劲思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公元1896年)八月初三,光绪皇帝亲下一道谕旨:“郡王衔贝勒载滢第二子,赐名溥儒。”这位从一出生就享有皇亲赐名殊荣的小婴儿,就是后来中国画坛上大名鼎鼎的溥心畬,也是最后一位离开恭王府的府主。

  溥心畬,名儒,字心畬。虽然从天潢贵裔一降而为前朝遗民,但他于生命困顿、坎坷浮沉之时,仍浸淫学问,勤于行思,寄情翰墨,终成一代文、诗、书、画俱佳的国学大师。溥心畬终其一生,对他的母亲都满怀儒孝之心,这缘于他年轻时的坎坷经历和母亲对他的谆谆教育。

  溥心畬生父载滢,经历了被慈禧太后削爵,圈禁宗人府的种种重罚后,不得已无官无爵带着妻儿回到恭王府,于宣统元年(1909年)病逝。溥心畬的母亲项太夫人,是载滢的侧室,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待人善良宽和,与载滢育有溥心畬、溥佑、溥僡三个儿子。

  载滢去世时,溥心畬还只有14岁,未成年,小弟弟溥僡只有4岁。彼时恭王府的生活每况愈下,项太夫人表现出了比一般妇女更高的远见卓识和忍辱负重。一方面她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一方面则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兄弟接受良好教育。

  1911年恭王府遭袁世凯兵围时,溥心畬母子避难北京城北清河西二旗故吏家。面对窘困艰难的局面,项太夫人既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意志消沉,而是训勉溥心畬道:“汝祖恭王,以周公之亲,辅翊中兴,泽及于民,子孙必昌;汝其畜德修业,无坠厥绪。”她更进一步谆谆叮嘱:“汝弟更幼,吾惟望汝,汝学不成,吾将何望,不如死。”一时学力未尽的溥心畬,深感愧对母亲,不由得悚惧哭泣,励志向学。

  逃难生活,生活清苦自不必说,两位府中的老师在离乱中也南归家乡。眼见没有塾师教导儿子,项太夫人便典当簪珥,向书肆租书,让他抄写背诵,训练成良好的记诵能力,使其终生不忘。项太夫人还亲自教他写字,并教他周易及春秋三传。课业余暇,也教兄弟二个学习一些家事,养成勤劳的习惯。

  项太夫人不仅尽心教育儿子,对乡邻也是一样的仁厚、慈祥。她在灾荒之年会告诉心畬:“凶年饥岁,以粟食乡里之饿者,粟不足也;与其德不足而粟有余也,不若粟不足而德有余也。”基于这种认知,在能力范围内,溥心畬会尽力周济他们所居住的秋坡村村民而不求回报。这种来自皇族之家的母慈子孝,甚至大大改善了乡中风俗,邻里之间和谐不少。据说卢沟桥事变之后,灾民饥荒为盗,西山一带茔墓均被盗掘一空,唯心畬祖茔无恙。

  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溥心畬认为其一生造诣与节操,得之于母教,对项太夫人充满了敬仰和恭孝。后来他们回到恭王府萃锦园居住,生活渐渐好转。萃锦园虽然不缺仆从,但为了能亲自服侍母亲,他特别设计一个精美的膳盒,上书“膳盒,寒玉堂制”正楷。每日晨昏定省,亲点项氏喜欢的菜肴,装在盒内,恭送母亲进膳。

  1937年,为给母亲筹备七十大寿,溥心畬卖掉了心爱的《照夜白图》,在萃锦园的大戏楼中给母亲办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堂会,请的是富连成的班底来唱戏,是当时京城一件盛事。

  几个月后项太夫人仙逝,为了给母亲办理一个体面的丧事,他又卖掉了珍藏半生的无价之宝——陆机的《平复帖》。他为母亲准备了上好的棺木,然后一笔一画在母亲的朱红色髹漆棺盖及四周用金箔满书小楷金刚经,十分庄严夺目。守孝时更是用注射针抽出自己身上的血液,和上紫红颜料,写心经、画佛像为亡母祈福。赴台后他也经常以朱砂抄写心经,表达对慈母的怀念和孝思。

  项夫人逝世后十三年,溥心畬已渡海来台,回想母亲种种训示,将之于古书中所记的古人言行加以比较印证,深感母亲所言与书中义理之相合。感叹母亲学识渊博、涵养深厚的同时,更希望自己能铭记在心,终生受用。于是将这些教诲书成长卷,题为《慈训纂证》。序尾,溥心畬述说他著这本书的目的:“呜呼,儒生于乱世,幸全大节,非儒之才遂能如此,太夫人之教也。”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