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还是个帽子发明家?

2017-11-15 08:29:39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赵柒斤 责任编辑:朝画西施 字号:T|T

  新旧《唐书》《唐会要》里的“巾子”,早期用硬布制成,套在发髻上,成为幞头定型的底衬。正由于巾子的衬底作用,唐人幞头虽是头巾,看上去就像硬质的帽子。到了唐末及宋代,内衬木质巾子、外施漆纱后的幞头,就基本成为一顶硬壳的帽子。因其外涂黑漆,所以也被叫作“乌纱帽”。可以想象,这种帽子戴在头上只适合装门面、做样子,舒适度肯定差。

  元祐元年(1086年),非常赏识苏东坡才华的高太后(摄政)召回时年51岁的苏东坡。戴着“高筒短檐帽”的苏东坡走在开封大街小巷,立即被巨大的粉丝群“包围”。他戴的帽子由乌纱做成,帽身较长而帽檐极短,极像一个高高的筒子倒扣在头上,即宋末元初的大画家赵孟頫所画“苏轼立像”中苏东坡头上所戴的“帽子”。东坡发明的帽子当时就产生轰动效应,引来时人纷纷效仿。北宋文学家李廌《师友谈记》曰:“士大夫近年仿东坡桶高檐短帽,名曰子瞻样。”南宋文学家洪迈《夷坚志》中“人人皆戴子瞻帽,君实新来转一官”的记载,说的是,逢年过节,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无人不戴“子瞻帽”。

  其实,东坡老师改良的帽子远不止“子瞻样”,他被贬谪到广东惠州时,又将南方人用来防日晒雨淋的“竹笠”改成“东坡帽”,即在斗笠沿处加上一圈几寸长的黑布或蓝布,以防止阳光直射到人的脸庞。当地老百姓一下就接受了这种帽子。另一种“东坡帽”(椰子冠)是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时就地取材用椰子壳制成的。明《正德琼台志》载,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谪居儋耳,曾拿椰子壳请当地艺人雕成椰雕帽谓之“椰子冠”,并在《和子由椰子冠》诗中挥洒豪情:“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