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不丧志谢子长 红色陕北创始录

2016-12-30 07:55:04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张楠 张化民 责任编辑:大黄 字号:T|T

  他的一句很平常的话,能使这些平日看着有些呆滞的农民开怀大笑;

  他的另一句很平常的话,又能使大伙突然收敛笑容,变得怒气冲冲……

  他的身上,每根神经都好像同这些受苦汉子牵连在一起。

  这个摆弄枪杆子的军人,毫不粗暴简单,他是名副其实的群众领袖。

  拜师、求学

  要“做所能做,做所应做”

  1897年1月19日,陕甘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谢子长,诞生于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一个小康的农家。

  在父母和兄长的影响下,谢子长从小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地发现,穷人受欺压,是因为他们没有本事。如果练就一身硬功夫,就不会受欺负,还能打抱不平,因此,他一心想学一套真功夫。他的父亲便请来陕北的武林高手魏敬德给子长教习武功。几年下来,谢子长大刀长枪都耍弄得得心应手,与此同时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1918年秋,谢子长考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学学习。从陕北农村来到省城西安,谢子长眼界大开。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五四运动的前夜,追求民主、追求真理的思想解放潮流打开了子长的心扉,他开始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这一年寒假,谢子长回到家中,就听说了安定县知事章尚武许多贪赃枉法的事。于是谢子长花了几天的时间把这些罪状核实整理出来,只身上榆林府去控告县长章尚武。年轻学子谢子长状告县长的事,一时传为佳话。这次经历,也使谢子长与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先生成了莫逆之交,杜斌丞先生教育救国的思想对谢子长影响很大。于是谢子长未及中学毕业,便回到家乡安定办学,想实践教育救国的道路。

  当时的旧中国一片漆黑,陕北更是黑暗落后。在军阀井岳秀的管辖下,当时的陕北官、兵、匪互相勾结,残害群众,无恶不作。这种情势下,教育救国仅是一种美好的心愿。谢子长渐渐心灰意懒,也知道仅靠办学是救不了劳苦大众的。心中苦闷的谢子长常思救国之道,决心投笔从戎。适逢山西太原传来消息,阎锡山办起了学兵团,在各地招收高校毕业的青年学习军事。于是,1921年夏,谢子长辞了教务,翻山越岭,步行13天,行程800里,东渡黄河来到了太原市,投考阎锡山办的学兵团。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