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解读敦煌前世今生:莫高窟1650岁"高龄"了

2016-12-27 07:50:17 来源:光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朝画西施 字号:T|T

  焦点关注

  散落的敦煌文物

  难论好坏

  长期以来,很多人关心这样一个问题:敦煌文物是不是“好东西都被挑选运往国外,剩余的文物价值并不高”呢?让莫高窟名闻世界的“导火索”,是敦煌道士王圆箓,那么如何看待王道士后来的“败家”行为呢?

  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散文《敦煌遗恨》,讲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前世今生,王圆箓道士的意外发现让人胸闷窝火,却又无可奈何。说王道士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事实上,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公元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在清理第16窟的积沙时意外发现了藏有6万多件写经、文书和文物的藏经洞(即莫高窟第17窟),让莫高窟被来自世界的虎视眈眈的目光盯梢、惦记。王圆箓的墓志铭对此也有记载:“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莫高窟终于引起来自世界各地的关切,只不过最早一批闻着血腥味匆匆赶来的“强盗”,早已将其视为砧板上的肥肉。

  王圆箓发现藏经洞之后,逐级汇报给县令、肃州道台、甘肃学政,甚至还给“老佛爷”写信,但并未寄出。藏经洞的发现遭遇了“冰火两重天”,国内报告石沉大海,西方窃贼接踵而至,俄国人奥勃鲁切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吉川小一郎,美国人华尔纳等人“见者有份”。

  提及这段历史,不少人都认为“藏经洞里的文物大量流失,好东西都被挑选运往国外,剩余的文物价值并不高”,董华锋老师对此持否定意见。在他看来,这些散落在外的国宝并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作衡量,只能从数量上来讲,藏经洞出土的古代写本、文书、艺术品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有收藏。就连四川博物院也有两件出土自敦煌藏经洞的北宋绢画,非常精美、艺术价值高。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