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电报大楼选址:原来没打算挨着长安街

2016-12-08 09:28:37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郭丹 责任编辑:大黄 字号:T|T

  在职业生涯里,我采访过京城最后的修笔人,接触过仍在坚守的补鞋匠,从他们身上,我看到过同样的执着与敬业。说实话,我不知道电报到底会不会“死”,但我相信,这样的职业精神不会死,这样温暖的坚持值得尊敬。

  ■相关链接

  那些正在消失的职业

  秤匠: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木杆秤还一直是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如今,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已淡出人们视野。秤匠的制秤手艺,正在成为绝唱。

  修笔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钢笔全面普及,会写字的人几乎人手一支。那时的中山装在制作时还特意在上衣的口袋翻盖上开一个小口,而谈婚论嫁的青年男女,也时常会将钢笔作为定情信物,用钢笔作为嫁妆和贺礼的比比皆是。随着各类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以及电脑输入法的发展,钢笔越来越少见,而修钢笔也变成一门没有“钱途”的手艺。

  寻呼机传呼员:

  寻呼机是个人即时通信时代的鼻祖,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于90年代末期达到了顶峰,盛极一时的寻呼业,也造就了一个曾经颇为走俏的职业——传呼员。但进入21世纪,手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寻呼机和传呼员也永远成为了历史名词。

  胶卷冲印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装胶卷的“傻瓜”相机进入千家万户,大街小巷也出现了海量胶卷冲印店。在数码相机与手机拍摄的大潮下,因胶卷冲印成本较高,且业务量有限,绝大多数冲印店都不接这类业务,将冲卷机处理或停用,胶卷冲印员也纷纷改行。

  职业磨刀人:

  “磨剪子嘞抢菜刀”,京城大街小巷,曾常听到这样的吆喝声,磨刀匠肩上扛着一条长板凳走街串巷,现在已经消失很久了。剪子菜刀过去算家庭重要物资,现在菜刀剪子便宜,有钱磨刀还不如换把新的,会磨刀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郭丹

  摄影 首席摄影记者 蔡代征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