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反动妓女”遭游街批斗:被吐痰扔砖头

2016-02-26 11:26:47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 字号:T|T
副标题#e#

  ■“京剧摇篮”和“芥子园”

  “八大胡同”里并不一定只有诲淫诲盗的故事,在这个风月场的纵深处,曾经绽开过两朵风雅之花,韩家胡同曾经是京剧的摇篮,那里潜藏着天下闻名的“芥子园”遗址。

  韩家胡同原名“韩家潭”,据传,曾有某南方文人来京,在大栅栏西一条胡同买了一处宅院。请工匠打造一座老家风格的园林,工匠们挖土时发现一个坛子,坛内是一坛清水,坛下是一潭清泉,此地遂得名“韩家坛”。后经文人润色,“坛”改为“潭”,一字生雅。1965年改为韩家胡同。

  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全国各地著名戏班纷纷进京献演。浙江盐务大臣指派南方著名的徽戏班子进京祝寿。余老四、高郎亭领“三庆班”率先进京。这是徽戏第一次登上京师舞台。因徽戏声腔是以“二黄腔”为主,“昆腔”、“徽调”、“吹腔”等为辅,曲调丰富,剧目繁多,语言通俗,风格独特,行当齐全,武打精湛,一经登台即受欢迎,为徽戏雄踞京城舞台奠定了基础。随后徽班纷纷进京,其中最有名气的是“四喜”、“和春”、“春台”。加上“三庆”合称为“四大徽班”。而第一拨进京的三庆班就住在韩家潭,随后进京的春台班则住在相邻的百顺胡同西口。他们来京后,由于其戏路很合京城百姓口味,所以再也没有南返,就在京城购房置产,安家落户。梨园界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

  清初大戏剧理论家李渔的故居---芥子园。李渔在这里写出了不少名剧和戏剧理论,并组织了《芥子园画谱》的出版。李渔是江浙人,他在韩家潭宅院内,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了一座江南风格的园林,仍以他在金陵的别墅“芥子园”为名。

  芥子园由34间房和15间游廊所组成,园内假山叠翠,曲径通幽,奇花异草,潭水清透。《芥子园画谱》是我国第一部介绍国画技法的书籍,内含画法说明和画法歌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该书问世300多年来,被奉为学习国画的入门书和教材,流传广泛,国画大师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幼年时都曾临摹过《芥子园画谱》,而李渔和芥子园也随着这部巨著所产生的影响而永留青史。当时故居内有一副很有深意的楹联:“老骥伏枥流莺比邻”。如今,这个很有文化

  底蕴的地方,竟成了一处玄迷之所,对它的遗址许多学者莫衷一是,但大多认为是原九十五中学角落处的几间古旧老房子。

  倘若时光倒流回40年前的“文革”时期,几位戴着套袖和破旧的蓝色围裙的老者正在那老房子里修理着他们永远修理不完的课桌椅。他们是北京第九十五中学的高级教师任凌霄,鲁迅先生的侄子、九十五中的数学教师周丰二---那里是他们被劳动改造的“驴棚”(当时对劳动改造场所的一种别称)。还记得一个下午,初一的我正堵在那老房子门前,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们手下非常了得的锯、刨功夫,任凌霄老师要出门,顺手爱抚地摸了一下我的脸,犹如被糙砂纸打磨了一下,于是热辣辣地记住了这高级教师的一双正在改造的硬手。倘若这雅宅故主九泉有知,会否窃笑后人有辱斯文?

  我们中学毕业的1970年,老房子改成了校办工厂,老房子遂成为我们这些即将成为光荣社会劳动者的“学前班”。两台台钻,两个老虎钳,甚至还有一台皮带传动的旧机床,那轰然而动的劳动场面令我们亢奋,很多九十五中的校友们就是在那老房子里掌握了操板使钳的本领,走向社会,顺利地实现了和工厂的接轨。如今九十五中已经改成了一个体检中心,而大名鼎鼎的“芥子园”仍在其中默默地少为人知。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