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出”后的陶勇:做医生有用钱买不来的快乐

2020-08-19 16:16:42 来源:央视网 作者:高士佳 杨兆荃 陈诗文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新开始 治病救人不止在手术台上

  半年多的康复治疗,陶勇形容“像是握了半年的冰块”。左手的伤口,最多的一处缝了四十多针,“尺神经”断了两下。一直到现在,他的左手仍然不能自主活动,连系扣子、拧毛巾、打字等这些原本平常的活动,对现在的他来说都成了很难完成的动作。因为没有恢复触觉,只是吃完一碗馄饨,左手就烫出来两个大泡。

  他的这双手曾经完成过15000多例眼科手术,最多的时候一天做86例,如今,他却要重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

  恢复出诊后,每周三的下午是陶勇固定为患者看病的时间。其余时间,他也在临床诊治之外,用其他方式为患者守护一片光明。

  陶勇说未来想做好两件事:科研和科普。“不再像原来那样单纯地自己看更多的病人、做更多的手术,而是更多地从事医学的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研发,以及医疗知识的科普,一定程度上其实可以造福更多的病人。”

  “上医治未病”,科学知识的普及,尤其是医学科学知识的普及,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让很多患者受益。减少疾病的发生,预防疾病,他认为是更重要的,“换一种方式吧,其实治病救人不一定是一直在手术台上”。

  科普是陶勇一直在做的事。他曾参加过北京市科普比赛并获得一等奖,每年会定期去社区进行科学知识普及。

  和过去相比,现在他开始更多运用新媒体手段,比如参与科普直播,最多的时候,一天三场。“现在通过直播,可以同时对很多网友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受益面更广。”

  “我认为我没有从这个岗位上脱离。我还在治疗医学的路上继续前行。同时,我也更愿意去鼓励其他刚刚加入医学队伍,或者是这个领域里的医学青年工作者,我想告诉他们,其实这个领域里有很多其他用钱买不来的快乐。”

  从医是修行 有消耗也有补给 

  “当医生很有价值感,当你解开纱布,看到原来失明的人可以复明,看到原来不能工作学习的人重新获得生活希望,这些很有价值感的事情都是我从医的不懈动力之一。”

  学医的理想可以追溯至童年。七岁时,陶勇曾目睹医生用细针从母亲的眼睛里挑出一颗一颗白色的结石,让饱受沙眼之苦的母亲缓解了疼痛。这让陶勇感到医生的工作很有价值,那时他就有了要当一名眼科医生的想法。

  从医20多年,不是没有过动摇甚至想放弃的时刻,“值夜班很辛苦,传染病很危险,包括生活上的压力,或多或少都曾动摇过学医的信念”。在陶勇看来,选择学医,更多的是应该把医学当作修行的一条路,能坚持下来很重要的原因是有“补给”。

  陶勇接诊过太多困难的病人:眼部恶性肿瘤的孩子、白血病骨髓移植后眼部真菌感染的人、煤矿瓦斯爆炸造成眼外伤的工人、艾滋病人、结核病人……他觉得跟这些人比起来,自己的遭遇也没有那么惨。

  有一位认识了十年的患者父亲,为了给儿子治病,父子俩在北京住过地下通道,扛过包,当过保安,卖过报纸。但是他们还是很乐观,还保持着对这个社会的感恩的心。

  “所以,这一路上,很多患者的故事,很多你读过的医学前辈的故事,很多你曾经救治过的患者,他们摘下纱布的那一刻的那些故事,会汇聚成点点滴滴,就像路边的灯一样指引着你,不停地往前走下去。”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