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宜:爱里没有惧怕

2020-08-11 16:43:27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袁帅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1.png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 袁帅“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跟深山里的一群被麻风烙印的小孩联系起来,20多年来我们走过风雨,迎向阳光,从摇摇欲坠的破教室发展到九年一贯的希望学园,有人说我很勇敢,那是因为我相信爱,爱里没有惧怕。”

  放弃原本在台湾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于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张平宜自己都没有想到,从走进那个叫作大营盘的小村庄起,她的命运与这里和这里的人,已经紧密相连了20年之久。

  特色教育在大山里开花

  “我们一直希望能有一名音乐老师,好不容易要来了,学校组织起合唱团,但是培养了两年,这学期音乐老师被调走了,合唱团就没办法继续下去。”张平宜想要带着孩子们到台湾交流演出的心愿又被搁置了,这让她有些许失落。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来到了四川凉山越西县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采访的见闻深深触动了她,此后,她辞去记者工作,致力于凉山偏乡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这几年,除了致力学校发展义务教育外,张平宜为麻风村教育做的另一件大事便是推动多元化的教育。“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念书考试,有些可能更擅长体育、跳舞、绘画等,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进行培养。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当理想照进现实,情况总会有所出入。由于城乡差距导致思维、理念不同等因素,张平宜的诸多想法都很难在大凉山落地。张平宜表示,尽管特色教育已经在很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但在大山里却很难推进,学校有升学任务的紧迫压力,而有些家长连孩子读书都不是很支持,更别说发展特长了。

  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凉山教育也全面纳入精准扶贫重点工程,为争取偏乡孩子有更多公平教育的机会,张平宜又一次抛砖引玉,汇聚两岸爱心,筹款200万元,在大营盘学校打造“希望之翼综合楼”,作为越西第一个包含阅读、健身、音乐、美术、舞蹈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容的示范基地,期许孩子们能有健康、丰富及活泼多元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灵活教学方式,不仅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信,也让家长看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

  “大营盘学校是凉山第一座盖在麻风村的希望小学,如果有朝一日要发展成为麻风村孩子的希望学园,我认为硬体建设不过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提升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充实教学内容,仍有漫漫长路要走。”张平宜指出,越西大营盘学校虽因办学有成,并肩负特殊使命,经裁撤整并后成为越西县唯一的完全中小学,但它也跟所有偏乡学一样,虽已纳入义教均衡的重点,却因地方经济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总体质量与城市教育质量仍存在极大的落差。特别是,发展特色教育需要学有专长并有使命感的老师,但是偏乡师资的频繁调动却让张平宜感到力不从心。如何让老师留下,这不仅涉及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有资金注入做支撑,然而在公益事业中,募捐一直是块“硬骨头”。张平宜始终在思考,如何以民间专项基金的方式,与学校取得共识,弥补当地教学资源的不足。

  无论是做新闻还是做公益,都需要从业者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虽然在前往大凉山之前,张平宜没有太多从事公益事业的经验,但此前的记者阅历说明她在与政府、企业沟通时更顺畅,更能为麻风村的孩子们争取权益。“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跟深山里的一群被麻风烙印的小孩联系起来,20多年来我们走过风雨,迎向阳光,从摇摇欲坠的破教室发展到九年一贯的希望学园,有人说我很勇敢,那是因为我相信爱,爱里没有惧怕。”

  凉山孩子们的“神仙糖果”

  随着第一批受助孩子渐渐步入社会,张平宜意识到,仅仅培养孩子们的在校特长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家境贫困,早期麻风村的孩子们有些20多岁才完成小学学业,最终高中或者大学毕业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尽管他们磨练出一身好技能,但无论是就业还是日后要在企业中晋升,机会比别人少,这是一个客观事实。“麻风病走到社会全面消除的最后阶段,它需要的并不是医疗,而是社会的接纳。”张平宜很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所在。

  虽然民间和政府可以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但张平宜始终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大山中走出来的孩子们也想体现自我价值。“尊严不是施舍,尊严是自立自强。只要提供合适的机会,即使是弱势的被服务者,也有能力服务别人。让受助者转化为助人者,用行动回馈社会。”

  早在2008年,张平宜便在山东青岛成立希望之翼职训基地,提供麻风村中学毕业生半工半读的技职教育,助力他们完成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最后一里路”,踏上尊严融入社会的希望道路。后来这群孩子长大了,张平宜带领着这些“大孩子们”在“希望之翼”的框架下先是于2016年创立“希望创翼设计工坊”,历练各种职能发展,接着又于2018年开设“思乐玛塔烘焙厨房”,以年轻创新的展现形态,建立一个发展的平台,作为公益、职训与商业发展的桥梁。

  张平宜坦言,在校园教育方面,她和大营盘学校的罗桂平校长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团队默契,而罗校长也不负众望,2019年以麻风村办学的成绩,夺得马云基金会“最美丽的乡村校长”荣誉,是当年凉山州唯一获奖者。也因此,张平宜放心将学校的未来交给了罗校长,她则全力以赴,转身投入社会企业的发展。

  “思乐玛塔”在彝语中是神仙糖果的意思,这是凉山孩子们最熟悉的语言,也是他们从小就渴望的滋味。其实,无论是创业品牌的名字还是内容形式,都包含了张平宜对孩子们,以及对这份公益事业的美好期许和祝愿。“烘焙是带点洋味的东西,对于大山中的孩子来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我想告诉他们,人生再苦也要有属于舌尖美好的记忆,所以这也是我们学习做烘焙的动力。”

  从职训到开店,是这群偏乡青年拜师学艺的成果考验,甚至是爱与希望的实践。“思乐玛塔”的第一家实习店面原本开在青岛即墨,但首次创业,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实习店面未能延续,考虑再三“思乐玛塔”搬回四川,落脚成都温江,成立一个前店后厂较具规模的旗舰店,超越一般公益纯支柱的架构,将训练与商业结合为一,专心发展手工烘焙品牌,提供面包、蛋糕、西点、餐饮及伴手礼等复合式商品与服务。

  对于“思乐玛塔”是否有可能成为像85°C、巴黎贝甜等这样的连锁烘焙品牌,张平宜表示,她同孩子们的理想和目标是这样,他们会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好每一步,也希望有天能拿到天使资金。“就像大营盘学校一样,我相信,只要一直努力,就会有所改变,就有可能被看见。”正如张平宜在获得“2011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时所说的那样,“有政府的参与,老师的关爱,以及所有孩子的鼓励,我相信明天会更好,爱的力量会随着大营盘的故事在深山荒漠里播种开花结果”。

  猛然回首,张平宜也会感叹,不知不觉竟做了20多年公益。心情不好的时候,想到昔日同行在新闻领域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峰,张平宜也会想这一切是否值得?但看到还生活在麻风村里“小孩子们”的笑脸,看到走出凉山“大孩子们”努力拼搏、勤奋的身影,她总会释怀,更加坚定信心,充满动力。20多年如一日,张平宜对凉山的爱从未停止,而她这份炙热的爱,凉山的孩子们也感受到了。与张平宜认识20多年的麻风村“大孩子”、“思乐玛塔”店长李一扬坦言,长大后他似乎更能感受到张平宜对凉山孩子们的感情与他人不同,“很多人只想把我们赶到社会角落藏起来,但她却用爱和教育,一步步的牵着我们走出大山,让我们看见世界的精彩”。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