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载隐姓埋名 他的名字 曾是中国的绝密

2019-01-17 08:15:59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张想玲 责任编辑:田苑 字号:T|T

  不惧威胁坚持本心/

  为了真理,他曾经拍案而起

  1971年,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

  由于某型号试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被定性为“理论长期脱离实际的恶果”,进而在“学习班”上被横加批判。时任理论部副主任的于敏,分析出实验失败是技术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并从模型和原理上提出修改设想。

  在变本加厉的威逼胁迫下,一向温文尔雅的于敏竟拍案而起,“我不会同意你们的说法,那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事后,他对一同工作的胡思得说:“顺了他们的意思,的确很好过关。但那是对不起真理,经不住历史考验的。”

  事实胜于雄辩,后来按照于敏的改进建议,实验得到技术上的修正并实现了成功。

  1984年的12月,新疆核试验基地。

  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早起刷牙拖鞋都会被冻在地上。

  这次实验,参试人员都倍感压力。一次讨论会,大家刚刚坐定,心有触动的陈能宽忽然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场的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的接下去,狭小的会议室安静的没有其他声响。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最终,那次原理实验圆满成功。

  淡泊名利保持谦逊/

  他曾婉拒“氢弹之父”称谓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他曾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人们亲切地称他‘老于’。作为后辈,我们竭力沿着前辈们留下的震撼心灵的足迹,继续前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李华说。(综合新华社、《解放军报》、央视等)

  曾在四川从事科研多年

  绵阳“两弹城”里保留着他的痕迹

  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

  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于敏曾在四川从事科研多年。如今在四川,还保留着他当年工作生活的痕迹,绵阳梓潼的“两弹城”,复原了当初于敏等科学家工作、生活的场景。(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想玲)

  “两弹一星”元勋

  23人如今仅剩3人

  于敏溘然长逝后,曾于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名著名科学家,目前仅剩3人健在,他们是: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

  在世“两弹一星”元勋(3位):

  王希季(1921.7.26-)火箭、卫星

  孙家栋(1929.4.8-)导弹、卫星

  周光召(1929.5.15-)原子弹、氢弹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