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大校徐文涛:矢志不渝传承红色基因

2018-08-06 16:30: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勇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2006年5月,《沈阳晚报》一则《老汉有桩心事,给历史文物找个家》的消息,引起了徐文涛的注意。他立即赶到沈阳重型机械厂退休工人李洪儒家,见到老人,“啪”地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我是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徐文涛,我在报上看到消息后,特来拜访。”原来,李洪儒的父亲在1945年冒着生命危险,为我党存放5斤弹药。弹药取走时留下的11张收条,60多年没扔。这样,徐文涛如愿以偿拿到了收条。

  为了查证1945年我军接收日军532仓库的准确位置,他跑了50多家军内外展馆,询问了几百人。为了给部队省钱,从制作展板、安装灯箱到打扫卫生,徐文涛事必躬亲,就连场馆里的大理石地面,都是他自己到市场砍价、雇工人安装的。

  就这样,徐文涛收集了22位后勤元老、6位红色经典人物、100位红军将士、100余位后勤精英的500多件珍贵历史文物、2000多幅历史图片。何诚将军的女儿捐献了在朝鲜战场上利用敌机副油箱改制的浴盆,杨至成上将的儿子捐献了父亲在苏联留学时的笔记,毛主席的早期卫士龙开富将军的女儿捐献了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医院的针线盒……

  600多个日夜奋战,徐文涛终于在2006年建军节建成了全军第一座战区级后勤史馆。徐文涛的体重比刚接建馆任务时轻了16公斤。

  宁讲万言史,不冷一人心

  “同学们,抗日战争时期,多少军人战死沙场?”

  回答出准确数字的学生寥寥可数。

  “没有英烈的民族是苍白的民族,忘记英烈的民族是无望的民族。”如此情景“警醒”了徐文涛,“大部分观众都是带着问号来的,我要做的就是把他们的问号变成感叹号。”

  每一次解说,徐文涛都要穿上那件挂满军功章的军装,他说:“这不是显摆。我佩戴的是奖章,崇尚的是荣誉,显现的是价值,倡导的是风气。”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